脾開竅於口

髒象學說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kāi qiào yú kǒu

2 英文參考

mouth reflecting sple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pleen opening at mout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人體的飲食、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1]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口爲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脈挾口環脣,脾與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狀況,可由口反映出來[2] ,這就是脾開竅於口脾氣健旺,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反之,則食慾不振,口淡乏味,口有甜味等[2]。出《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脾病則食慾不振,脾虛口淡無味,脾熱往往口有甜味。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