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稀涎散

開關湧吐 湧吐劑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ù jí xī xián sǎn

2 英文參考

jiuji xixian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救急稀涎散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中《證類本草》卷十四引《孫尚藥方》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豬牙皁角1.5g、白礬1~3g。具有開關湧吐之功效。主治中風閉證

4 證類本草》卷十四引《孫尚藥方》之救急稀涎散

方劑抗菌和促進呼吸道分泌痰液、促進湧吐痰涎作用,但劑量以吐出痰涎爲止,不宜過量口服。同時中醫文獻認爲其主治中風閉證,機理尚待探討。目前僅可用於對症湧痰而已。[1]

4.1 別名

急救稀涎散稀涎散、稀涎飲、吐痰散

4.2 組成

豬牙皁角四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2]

豬牙皁角4挺(須肥實不蛀,削去黑皮),晉礬1兩(光明通瑩者)。

豬牙皁角1.5g、白礬1~3g[3]

4.3 功效主治

具有開關湧吐之功效。主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倒僕不省,或口角似歪,脈滑實有力。亦治喉痹[3]

4.4 用法用量

上爲細末,再研爲散[3]。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3]。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3]。不可大嘔吐之,恐傷人命[3]

上二味,爲細末,再研極細爲散。如有患者,可服1g,重者1.5g,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當時省覺,次緩而調治。不可使大攻之,過則傷人。[3]

4.5 方解

中風閉證,痰涎壅盛,阻塞氣道喉中痰聲轆轆者,當先稀涎吐痰,疏通咽喉,緩解危急,然後再隨證調治。本方功效重於稀涎通竅,湧吐之力較弱。方中皁角辛鹹,能通竅去閉,滌垢膩之痰濁白礬酸苦湧泄,能化解頑痰,並有開閉催吐之功。兩藥合用,有稀涎催吐、開竅通關的功用。[4]

4.6 運用

本方可用於中風痰閉之證。以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心神瞀悶,人事不省,脈滑實有力爲證治要點。用本方開關急救,待痰涎排出、神志清醒以後,便不可續進吐方,應隨證調治。若屬中風脫證則禁用。[4]

4.7 現代適應

[4]

適應證:湧吐痰液。

4.8 藥理作用

[4]

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皁角所含皁角苷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嘔吐及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屬噁心祛痰藥,皁角煎劑口服亦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同時皁角煎劑對黃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皁角不僅刺激胃黏膜引起嘔吐腹瀉,而且腐蝕胃黏膜,易發生口服中毒,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毒性較大,故臨牀應用量不宜過大,嘔吐痰液即止。白礬現代醫學記載其僅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收斂作用,而沒有對呼吸道、消化道的影響;白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痢疾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牛型布氏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高濃度時對人型或牛型結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對變異鏈球菌、產氣莢膜桿菌核酸桿菌、產黑素類桿菌口腔雜菌等厭氧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破傷風桿菌兼性厭氧菌淋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對白色念珠菌、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9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經》曰:病發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治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痰涎。白礬酸苦,能湧泄,鹹能軟頑痰,故以爲君;皁角辛能通竅,鹹能去垢,專制風木,故以爲使,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其禁也。

2.《方劑學》:本方偏於化痰開竅,而湧吐之力較弱。方中皁角辛能開竅,鹹能軟堅,善能滌除濁膩之痰;白礬酸苦湧泄,能化頑痰,並有開閉催吐之功。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從口中吐出。對於中風閉證,痰涎壅盛,阻塞氣機,妨礙呼吸者,先以本方催吐,使其痰稀涎出,咽喉通便止,然後續進他藥,隨證調治。

4.10 附註

急救稀涎散(《附廣肘後方》卷三)、稀涎散(《普濟本事方》卷一)、稀涎飲(《嶺南衛生方》卷中)、吐痰散(《點點經》卷二)。

5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孫尚藥方之救急稀涎散

5.1 處方

皂莢(如豬牙肥實不蛀者,削去黑皮)4挺 白礬30克(通瑩透明)

5.2 製法

上二味,各爲細末,再研極細爲散。

5.3 功能主治

開關催吐。治中風閉證,痰涎壅盛,痰聲漉漉,不省人事,不能言語,但不遺屎,脈象滑實有力者;亦治喉痹

5.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重者2克,溫水調灌下。當時省覺,次緩而調治,不可大攻,過則傷人。

5.5 注意

中風脫證忌用。

5.6 備註

方中皂莢開竅祛痰白礬催吐開閉。二者相合,有開關催吐之功。對中風閉證,痰涎壅盛者,可先用此方吐出痰涎,疏通咽喉然後對證施治。

5.7 出處

《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孫尚藥方

6 聖濟總錄》卷六方之救急稀涎散

6.1 別名

稀涎散[5]

6.2 組成

皂莢(削去黑皮)四枚,白礬一兩[5]

6.3 用法用量

爲極細末,病輕者服半錢,重者服三錢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當時省覺,次緩而調治[5]

6.4 功效與主治

救急稀涎散功能開關催吐[5]。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心神瞀悶四肢不收,或倒僕不省,或口角似斜,微有涎出;亦治喉痹[5]

6.5 方解

救急稀涎散方中皂莢辛能開竅,鹹能去垢,可以滌除濁膩之痰;白礬酸苦湧泄,能軟頑痰,並有開竅催吐之功[5]。故適於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妨礙呼吸,阻塞氣機[5]

6.6 出處

聖濟總錄》卷六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65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652.
  4.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652-653.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