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脫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中風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òng fēng tuō zhèng

2 英文參考

apoplectic collap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中風脫證(apoplectic collapse[1])爲病證名[2]。是指以神志淡漠,甚則昏迷,氣息微弱,大汗淋漓,口開手撒,脈微細欲絕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中風重危證型之一[2]。見何廉臣選編《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醫宗必讀》:“凡中風昏倒……若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即是脫證。更有吐沫,直視,肉脫,筋骨痛,發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證。”

金匱翼·中風統論》:“卒中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證。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後可以圖邪氣參附湯。”

4 中風脫證症狀

突然昏僕,不省人事,面色蒼白瞳神散大,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氣息短促,手撒肢冷,汗多膚涼,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紫或舌痿,脈散細弱或脈微欲絕。[3][4]

5 證候分析

由於元陽衰微已達極點,陽浮於上,陰竭於下,陰陽有離決之勢,正氣虛脫,心神頹敗,故見突然昏僕,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張、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臟敗絕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脈散細弱而微、氣息短促、舌紫、或微、苔白膩等均是陰精欲絕,陽氣暴脫之徵。[4][4]

6 治法

益氣回陽,救陰固脫。[4]

7 中風脫證的方藥治療

7.1 方一

立即用大劑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方中以人蔘麥冬五味子補氣陰,附子回陽救逆。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黃芪龍骨牡蠣山萸肉以斂汗固脫。[4]

7.2 方二

處方人蔘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湯灌服或鼻飼。

常用成方參附湯四逆湯人蔘等。

療效:上述四型,共治療2203例,基本痊癒680例,顯效746例,有效692例,無效及死亡85例,總有效率爲96.1%。

8 中風脫證鍼灸治療

8.1 方一

脫證神闕關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壯灸[5]。虛汗不盡加陰郄;虛陽浮越者重灸命門氣海俞腎俞等穴[5]

8.2 方二

[5]

治法回陽固脫

選穴:以任脈督脈穴爲主。取關元神闕足三裏水溝內關

隨證配穴煩躁不安者,加四神聰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關元神闕,無問壯數,以危候轉輕爲佳,足三裏鍼灸並施。水溝內關平補平瀉法

方義:關元任脈足三陰經交會穴,且又聯繫命門真陽,故爲陰中有陽之穴;神闕位於臍中,臍爲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繫;故取任脈關元神闕兩穴重灸,以回陽救逆而救虛脫足三裏益氣養血水溝內關開竅醒神。

9 關於真中風

真中風簡稱真中[6]。係指外中風邪而致的中風[6]。與類中風之風從內生者不同[6]。《醫略十三篇》:“真中風者,真爲風邪所中。”

9.1 真中風症狀

症見猝然倒僕,昏不知人,或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能言[6]

9.2 真中風的治療大法

外見寒熱六經形證者,治宜疏解風邪爲主,用小續命湯加減;內有二便不通,而形氣尚盛者,治以通利爲主,宜三化湯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麻仁丸;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僅見口眼㖞斜言語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養血祛風,用大秦艽湯加減;如見痰涎壅盛,昏不知人,屬於閉證者,先與開竅,宜至寶丹之類;若伴見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鼾、汗多等症,屬於脫證者,急用大劑理中湯參附湯扶正固脫[6]。本病可見於腦血管意外等疾患[6]

10 關於類中風

類中風簡稱類中[7]。指風從內生的中風[7]。因非外中風邪,故亦稱非風[7]

10.1 病因病機

多由腎陰不足,心火熾盛,肝陽偏亢,肝風內動,或氣虛血虛,或爲溼痰壅盛,化熱生風所致[7]

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華岫雲按:“肝爲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

類證治裁·中風》:“迄乎河間主火,謂心火暴盛,腎水虛衰;東垣主氣,謂猝中乃本氣自病;丹溪主痰,謂溼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皆辨明類中之由,與真中症異。”

11 關於中風

中風(zhòng衆)(apoplexy[7][8])爲病名[9]。又稱卒中[9][9]。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爲主要表現,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的疾病[9][9]。因本病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以中風名之[9]

中風由於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於腦所致[9]患者表現爲卒然昏僕、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僕而僅以㖞僻不遂爲主症[9]中風患者多在中年以上[9]。發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症狀[9]

中風屬於腦血管病範圍,相當於現代醫學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病[9]

鍼灸中風療效滿意,近年研究證實鍼灸不僅擅治中風後遺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風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應進行綜合治療,及時搶救。[9]

詳見中風條。

12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2.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8-213.
  4. ^ [4]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8-113.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1.
  8.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治療中風脫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中風脫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