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

傳染病 技術指南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 kǒng kěn yǎ rè yù fáng kòng zhì jì shù zhǐ nán (2012nián bǎn )

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由衛生部於2012年10月30日衛辦疾控發〔2012〕128號印發。

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種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導致以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爲主要臨牀表現的病毒傳染病,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該病雖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較高地區易形成大規模暴發和流行。

爲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熱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發的《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基礎上,制定本技術指南。

2 一、疾病概述

2.1 (一)病原學。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屬於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病毒直徑約60~70nm,有包膜。基因組爲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爲11-12kb;有1個血清型,可分3個基因型,即西非型、中-東-南非洲型和亞洲型。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細胞中培養繁殖併產生病變。病毒不耐酸、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殺滅病毒

2.2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患者隱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本病的宿主

2.傳播途徑

本病主要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

3.人羣易感性與免疫力。

人羣對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4.傳播媒介。

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白紋伊蚊與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較爲潔淨的容器積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峯在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癥期的人或動物後,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併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2至10天的外潛伏期再傳病毒。蚊體內的病毒可存活較長時間,甚至終生帶毒。

5.傳染期。

患者在發病當天至7天具有傳染性。

6.地理分佈

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佈與媒介伊蚊的地理分佈相關,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近年來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常發生基孔肯雅熱的暴發和流行。2006年,馬爾代夫、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塞舌爾、法屬留尼旺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曾報道基孔肯雅熱暴發疫情,其中,法屬留尼旺島的發病數高達27萬人,約佔當地人口的40%;印度當年報告的疑似病例超過139萬,部分地區的發病率超過45%。2008-2009年,泰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中國均有基孔肯雅熱疫情報告。法國和美國等非流行國家不斷髮現輸入性病例。

7.發病季節特點。

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基孔肯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2.3 (三)主要臨牀表現。

潛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臨牀表現。主要症狀有急起高熱關節痛、關節腫脹、斑丘疹,可伴有頭痛噁心嘔吐、納差、腹痛消化症狀畏光結膜充血出血症狀。急性症狀一般持續5至7天。皮疹常見於面部或四肢伸展側。關節痛常表現爲遊走性疼痛,可累及多個關節,以侵犯小關節(如指關節)多見;關節痛常伴隨發熱症狀出現,可持續數天或數月。部分病人可表現爲持續性關節疼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3 二、疫情分類與防控區域劃定

3.1 (一)輸入性病例。

指發病前12天內到過有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的病例。

3.2 (二)本地感染病例。

指發病前12天內未離開過本地區(以縣/區爲單位),或未到過有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的病例。

3.3 (三)疫點。

疫點是指基孔肯雅熱病人及隱性感染活動域中,能夠造成周圍人羣感染的區域範圍。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與其相鄰的若干戶、感染者的工作地點活動場所爲中心,根據蚊媒活動範圍劃定半徑100米之內的空間範圍,通常作爲疫情處置的核心區。一例感染者可劃定多個疫點。

3.4 (四)預警區。

預警區是指當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時,根據基孔肯雅熱病人、隱性感染者和蚊媒等傳染源或媒介活動情況,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劃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擴散風險的區域。通常以核心區周圍的半徑500米區域作爲疫情處置的預警區。農村一般以疫點周圍自然村、屯,必要時或以行政村甚至鄉、鎮劃爲預警區。在城市一般以疫點周圍若干街巷、居委會或街道劃爲預警區。

4 三、發現與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發熱關節痛和/或皮疹的患者,應詳細瞭解患者流行病學史(旅遊史或周圍人羣發病情況),考慮本病的診斷,及時採樣送檢。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基孔肯雅熱疑似、臨牀診斷或確診病例時,要於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如爲輸入病例須在備註欄註明來源地區。

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同時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向衛生部報告。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與當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建立信息溝通與交流機制,及時掌握當地口岸輸入病例的相關信息,防止發生因輸入病例導致本地傳播

5 四、實驗室檢測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發現可疑病例時,要認真按照《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附件1)進行標本的採集、保存、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當地實驗室無條件檢測時,應及時送上級疾控中心進行檢測

6 五、病例管理與職業防護

基孔肯雅熱病例的治療主要是採取對症、支持等綜合治療。對急性期病例必須採取防蚊隔離措施,防蚊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於7天,且應持續到發熱症狀消退。重症病例應住院治療。

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礎上,醫療機構應落實防蚊滅蚊措施,防止院內感染。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在開展診療及流行病學調查時,應採取標準防護和防蚊防護等措施。

7 六、流行病學調查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接到疫情報告後,必須立即組織專業人員按照《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調查方案》(附件2)開展調查,明確感染地點,搜索可疑病例,評估發生感染和流行的風險

發現本地感染疫情時,必須開展病例的主動搜索以及蚊媒應急監測評估分析疫情動態,評估流行趨勢,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

對所有散發病例及暴發疫情的指示病例、首發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爲查明疫情性質和波及範圍需要而確定的調查對象,按《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附件2之附表1)進行詳細個案調查。疫情性質確定後發生的病例可使用“基孔肯雅熱入戶調查登記表”(附件2之附表2)收集簡要流行病學信息

8 七、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沒有基孔肯雅熱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滅蚊工作是預防控制基孔肯雅熱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8.1 (一)預防性措施。

1.加強衛生宣教,普及預防知識。

(1)指導羣衆防蚊滅蚊。

在有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的地區,要採取多種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宣傳要點包括:基孔肯雅熱由伊蚊(俗稱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傳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積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積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可以預防基孔肯雅熱流行;在發生疫情的地區要穿長袖衣,可塗蚊蟲驅避劑防止蚊蟲叮咬

(2)提示旅遊者預防境外感染。

地衛生機構協助旅遊部門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遊者及導遊的宣傳教育,尤其是前往東南亞、南亞和非洲流行區的旅遊者,提高防範意識,防止在境外感基孔肯雅熱。告知遊客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應主動就診並將旅遊史告知醫生。

2.強化醫務人員培訓,提高疾病識別能力

開展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培訓,提高疾病診斷與識別能力。重點地區應在每年流行季節前開展一次基層醫務人員基孔肯雅熱相關知識的強化培訓,增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及時發現和報告疑似基孔肯雅熱病例。

3. 加強媒介伊蚊密度監測,落實滅蚊措施。

疾控部門應開展以社區爲基礎的蚊媒密度監測或調查,包括伊蚊種類、密度、季節消長等;發現蚊媒密度偏高時,及時提請相關單位開展清除蚊蟲孳生地及預防性滅蚊工作。

4.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清除蚊蟲孳生地

存在流行風險的地區應積極做好愛國衛生運動,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等工作。

5. 加強信息溝通,做好聯防聯控。

衛生部門與檢驗檢疫、旅遊等部門建立聯防機制,及時通報信息協調疫情處置工作。

8.2 (二)疫情控制措施。

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管理、個案調查、病例搜索、宣傳教育、蚊媒密度調查、滅蚊及效果評價等內容。

1.輸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

輸入性病例的防控重點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癥期(起病7天內)的活動地點,根據蚊媒密度與傳播風險評估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控制疫情擴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風險評估

發現基孔肯雅熱病例後,應儘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明患者感染來源地以及發病前後活動情況;開展病例搜索和疫點蚊媒密度調查,評估傳播風險

(2)疫點現場的組織協調與溝通。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與傳播風險評估劃定疫點後,應儘快通知疫情發生地的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做好組織開展基孔肯雅熱防治的協調工作,落實防蚊滅蚊藥物和物資的儲備與調撥,採取殺滅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以及開展公衆宣傳教育等措施。

(3)開展病例搜索。

發現輸入病例後,應追蹤有共同暴露史人羣的健康狀況,對可能共同暴露者應儘可能採血送檢。

(4)疫情通報,強化部門協作。

發現輸入病例時,應儘快通報相關地區或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向有關地區進行通報,通報內容應包括:病人姓名、發病和診斷情況、主要行程、旅行團或接待單位名稱以及相關的聯繫方式等。

病例途經地區的疾控機構接報後,應根據病例停留日期和傳染期,評估當地傳播風險,並開展相應的防控工作。

2.本地感染疫情的控制措施。

發現本地感染疫情時,應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建議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儘快成立基孔肯雅熱疫情控制領導小組,組織落實各項防控工作。

(2)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劃定核心區和預警區,制定相應的防控策略。在覈心區開展以殺滅成蚊、清理蚊蟲孳生地爲重點的綜合防控措施。對預警區的人羣,主動開展發熱關節痛等症狀應急監測工作。

(3)媒介監測效果評價

在覈心區要求每3天開展1次佈雷圖指數調查工作,每4天開展1次成蚊密度調查,要求儘快將佈雷圖指數誘蚊誘卵指數控制在5以下。在預警區要求每週1次蚊媒幼蟲和成蚊密度調查,力求將佈雷圖指數誘蚊誘卵指數控制在5以下。

(4)開展流行因素調查,評估疫情擴散風險

在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同時,詳細收集疫點及預警區的自然生態、人口與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環境與衛生設施、地形地貌、氣溫、降雨量等與疾病發生傳播相關信息分析當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評估疫情擴散風險。根據疫情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防控策略。

(5)做好風險溝通。

依法依規及時向社會公佈疫情信息,充分發動羣衆,開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爲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

8.3 (三)疫情終止判定。

最後一例病例發生後39天(7天病毒血癥期+20天蚊媒壽命+12天內潛伏期)沒有新發病例,並且核心區佈雷圖指數連續兩週低於5,可認爲本次疫情終止。

9 附件1 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

9.1 一、標本的採集

9.1.1 (一)患者標本的採集。

急性期血清:發病1周內,無菌靜脈採集非抗凝血5ml。

恢復期血清:發病後2至 3周或以上,無菌靜脈採集非抗凝血5ml。

9.1.2 (二)伊蚊標本的採集。

在本病暴發或流行期間,採集疫點的伊蚊成蚊和幼蟲,用於病原學檢測

9.2 二、標本保存與運輸

血液標本採集後,在4℃條件下儘快運送至實驗室進行血清分離保存

血清標本可置於-20℃冰箱短期保存,長期保存須置-70℃以下。

標本運輸按照衛生部《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名錄》的規定執行。

9.3 三、檢測方法

常用檢測方法主要有3種:血清檢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一般情況下,病毒分離核酸檢測宜採用發病後1周內的血清; IgM抗體檢測宜採用發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體的檢測宜採用發病1周後的血清

9.3.1 (一)血清檢測方法

1.特異性IgM檢測。

採用的方法有:捕獲ELISA法(MacELISA)、間接ELISA法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等。

2.特異性IgG檢測。

採用的方法有:間接ELISA法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等。

3.意義

(1)IgM陽性結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於基孔肯雅熱早期診斷。

(2)IgG陽性結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則可確診。

9.3.2 (二)病原學檢測方法

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

一般發病後7日內在多數患者血清中可檢測病毒核酸。凍存伊蚊標本也可進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可採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核酸擴增的方法檢測

2. 病毒分離鑑定

常用Vero、C6/36等敏感細胞系開展病毒分離分離物可以免疫熒光法或核酸檢測進行鑑定

3.意義。

患者血清分離基孔肯雅熱病毒和/或檢測病毒核酸後,可確診基孔肯雅熱病毒感染

10 附件2 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調查方案

爲指導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做好基孔肯雅熱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10.1 一、調查目的

(一)追溯可能的傳染源感染地點,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癥期的活動情況;

(二)掌握疫情三間分佈,確定波及的範圍;

(三)瞭解周圍環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評估傳播風險

10.2 二、調查對象、內容和方法

10.2.1 (一)個案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況、發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診情況、臨牀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轉歸情況、居住地及發病後逗留地點、共同暴露者情況等,詳見“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附表1)。

1. 臨牀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病歷及化驗記錄、詢問醫生及病人、病人家屬等方法,詳細瞭解病例的就診經過、臨牀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等情況。覈實與基孔肯雅熱臨牀表現是否相符。

2. 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調查病例發病前12天至發病後7天內的活動情況。確定感染地點,判斷該病例爲輸入性還是本地感染,明確疫情可能擴散的範圍。

10.2.2 (二)病例搜索。

1.輸入性病例:應詳細追查旅行史,在與其共同出境的人員中搜索可疑病例。若病例病毒血癥期在境內活動,應在其生活、工作區域搜索可疑病例。所有可疑病例均需採血送實驗室檢測

2.本地感染:在覈心區開展入戶調查,搜索病例;通過查找當地醫療機構處方、門診日誌等方式,調查近期發熱病例情況。

10.2.3 (三)環境因素調查。

詳細收集疫點及預警區的自然生態、人口與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環境與衛生設施、地形地貌、氣溫、降雨量等與疾病發生傳播相關信息分析當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

10.2.4 (四)蚊媒調查與評估

發生疫情時,在覈心區和預警區開展蚊媒密度調查。調查100戶居民,檢查內外所有積水容器及蚊幼蟲孳生情況,計算佈雷圖指數容器指數;核心區每3天一次,預警區每週一次,以評估疫情傳播風險和媒介控制效果。

10.3 三、資料的分析和報告

(一)在疫情調查處理進程中或結束後,應及時對流行病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評估傳播風險,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議。

(二)疫情結束後,應將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彙總分析結果及調查報告及時進行整理歸檔,並錄入數據庫

(三)及時上報結案報告,內容包括:疫情概況、流行病學特徵、臨牀特徵、暴發原因、流行趨勢分析、病例分類及病原學檢測結果、控制措施和效果評估及防控建議等。在疫情終止後7天內完成結案報告。

10.4 附表1 基孔肯雅熱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

一、基本情況

(一)患者姓名:________  聯繫電話:____________

患者年齡<14歲,則家長姓名:_____________聯繫電話:

(二)性別: (1)男 (2)女

(三)年齡:_____歲

(四)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區/直轄市)____市____縣(市/區)____鄉(鎮/街道)____村(居委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工作單位:                                                        

(六)職業:             

(1)幼托兒童      (2)散居兒童   (3)學生   (4)教師  (5)保育保姆

(6)飲食從業人員  (7)商業服務  (8)醫務人員(9)工人  (10)民工

(11)農民         (12)牧民     (13)漁(船)民     (14)幹部職員

(15)離退人員     (16)家務待業 (17)其他

(七)若是輸入性病例,請填寫以下內容:

1. 國籍________

2. 從何處入境本地:                                                   

3. 入境口岸_____  _  _              _;入境時間:                    

4. 入境原因:       

(1)旅遊   (2)商貿往來  (3)導遊工作   (4)留學   (5)探親訪友 (6)其他________

5. 入境後到經地區及停留時間:

地點1:___________;日期:          日至           

地點2:___________;日期:          日至           

二、發病與臨牀症狀

(一)發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二)首發症狀                                                          

(三)相關症狀體徵:

1. 發熱(38℃以上)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月_____日至____月___日,最高體溫____℃,或(未)檢測

2. 關節痛: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_日,主要累及的關節爲(可多選):

①手腕  ②腳踝  ③腳趾  ④手指  ⑤膝  ⑥肘  ⑦肩關節 ⑧脊柱  ⑨其他

3. 皮疹: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_日,皮疹爲:

斑丘疹   ②麻疹樣皮疹條/線狀   ③猩紅熱樣皮疹簇狀  ④紅斑疹 ⑤其他

皮疹部位(可多選):       ①全身   ②軀幹   ③四肢   ④面部  ⑤其他

4. 頭痛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_日

5.結膜充血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_日

6.顏面潮紅: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_日

7.胸紅: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日期:______月_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_日

8. 出血症狀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出血部位爲(多選):    

結膜出血   ②鼻出血  ③牙齦出血 ④嘔血  ⑤便血  ⑥血尿  ⑦其他

9. 皮膚出血點:        (1)有   (2)無  (3)不詳

如有,則出血點爲:①散在 ②條/線狀 ③簇狀 ④其他_________

三、就診情況

就診日期

就診醫院名稱

有無住院

住院日期

備註

四、住所(病家)環境相關因素:

(一)使用的防蚊設備(可多選):____________

(1)蚊帳 (2)蚊香 (3)紗門 (4)滅蚊劑 (5)其他:         

(二)積水容器類型(可多選):____________

(1)花瓶(2)瓦盆 (3)鐵罐 (4)碗碟缸 (5)池塘 (6)樹洞 (7)竹樁(8)假山(9)盆景 (10)其他________

五、發病前後活動情況

(一)外出史:

1. 發病前12天內是否有外出(離開本市縣及出境旅遊)史:___(1)是   (2)否

如果否,跳至“(二)發病前後在本地活動情況”

如是 ,地點1:___________;日期:          日至           

地點2:___________;日期:          日至           

地點3:___________;日期:          日至           

返回時間(或入境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同行團隊名稱(或旅行社名稱):                                      

同行人員姓名1:                   電話:            健康狀況:     

同行人員姓名2:                   電話:            健康狀況:     

同行人員姓名3:                   電話:            健康狀況:     

同行人員姓名4:                   電話:            健康狀況:     

同行人員姓名5:                   電話:            健康狀況:     

2. 外出期間是否明確有蚊蟲叮咬史:        (1)是 (2)否

如是,則叮咬地點爲:

地點1:___________;地點2:___________;地點3:___________;

(二)發病前後在本地的主要活動情況:(備註欄填寫具體地點)

日期

家中

工作單位

公園

運動場所

市場

學校

醫院

其他

備註

發病第七日

發病第六日

發病第五日

發病第四日

發病第三日

發病第二日

發病當日

發病前一日

發病前二日

發病前三日

發病前四日

發病前五日

發病前六日

發病前七日

發病前八日

發病前九日

發病前十日

發病前十一日

發病前十二日

六、共同暴露者健康狀況

(一)有無家庭其他成員/接觸者出現過類似症狀     (1)有 (2)無 (3) 不詳

(二)家中人口數:__  _人,出現類似症狀者:___人;

(三)工作單位所在部門人數:__   _人,出現類似症狀者:___人;

請將出現類似症狀的家庭成員或同事的相關情況填入下表:

姓名

患者關係

年齡

性別

發病日期

就診情況

採樣日期

備註

七、其他需補充內容:

八、備註

(一)血常規檢查

(二)病原學診斷檢測

(三)病例診斷分類:本病例屬於(輸入性病     本地病例        

調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調查者:                

10.5 附表2:基孔肯雅熱入戶調查登記表

調查點名稱:                        調查人:           聯繫電話:        調查日期:              

門牌號

戶主

姓名

戶內

居住人口數

家庭成員

姓  名

性別

年齡

職業

是否出現以下症狀

發病日期

最近12天外出情況

是否接受採樣檢測

採樣檢測結果

是否列入病例管理

備註

發熱

關節

肌肉

皮疹/

出血

其他社區、村

外市

外省

國外

填寫說明:1、症狀:如有相應症狀,則填寫出現日期;2、外出史:如有外出,則填地址;3、如有聯繫方式請填在備註。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