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 shū zhuī xuán zhuǎn tuō wèi gù dìng

2 概述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實質是陳舊性脫位。Fielding(1977年)把自發出現或輕度外傷後出現的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狀態稱爲寰樞椎旋轉固定。在以後(1983年)他又稱爲旋轉脫位。寰樞椎關節脫位與固定是以特發性斜頸、頭頸僵直與旋轉受限爲臨牀表現,以齒狀突與寰椎側塊的對應關節改變爲X線特徵的一種病變。常因臨牀上忽視而被誤診

3 治療措施

治療方法的選擇應依據病變情況而定。急性期均宜採用牽引復位及石膏固定。枕頜帶牽引足以能達到復位目的,只有失敗者方考慮顱骨牽引,經牽引復位而又穩定者施行寰樞椎固定術。

4 病因學

感染學說

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寰樞關節充血脫鈣導致所聯繫的韌帶自其附着處鬆脫,並造成脫位

創傷學說

多數輕微創傷,並不引起骨性損傷而致寰椎橫韌帶、翼狀韌帶撕裂,形成寰樞關節穩定

不管是創傷,還是感染關節囊有滑液滲出、腫脹和肌肉攣縮,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解剖對位,導致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形成了旋轉脫位與固定。

5 臨牀表現

1.特發性斜頸斜頸的特徵是向一側傾斜20°並呈輕度屈曲,爲“雄性知更鳥”姿勢,長期的斜頸頭面發育不對稱。

2.頸部僵硬:患者頭頸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3.疼痛:枕頸部有疼痛

4.活動受限:頭頸固定。

本病極少伴有脊髓神經根壓迫情況。

X線片徵象及分型

X線平片提示齒狀突與寰椎側塊解剖關係破壞,寰齒距離變化。Fielding將寰樞椎關節旋轉與固定分爲四型:

Ⅰ型  不伴有樞椎前脫位的旋轉與固定(移位距離不超過3mm),表示寰椎橫韌帶損傷,寰樞椎旋轉運動範圍正常。

Ⅱ型  旋轉固定移位在3mm~5mm,可能合併橫韌帶損傷。一側的側塊有移位,而對應的側塊無變化。寰樞運動超出正常範圍。

Ⅲ型  嚴重移位,寰椎向前移位超過5mm,ADI超過正常範圍。

Ⅳ型  寰椎後移位,可能僅一側側塊有移位,臨牀少見。X線平片可能對其變化在識別上有困難,尤其側位片更不易判斷。開口位片能顯示側塊向前放置及靠向中線,棘突偏向一側,開口位還可能顯示小關節在無損傷側呈“眨眼徵”及頸1~3受傷關節部分重疊交鎖。

旋轉程度和方向可以從前後層片和CT掃描中判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