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宋 陳言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痰飲證論

古方唯分四飲六證,不說三因,不知其因,病源無自。觀夫治飲之法,既用大小青龍、桂枝防己、五苓、承氣,得非外因;參苓、苓術、八味、參蘇,得非內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不內外因,裏固明矣。以此推求,頗得倫類。今敘列諸證,以爲治門,須原本因,施用湯藥,學人自宜詳審。所謂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節疼,脅下痛缺盆咳嗽則轉甚。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惕。故曰四飲生六證,或雲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爲一證是也,其脈皆弦微沉滑。治之之治,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其汗,支飲則隨證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去之。其間或隨氣上厥,伏留陽經,使人嘔吐眩暈,背寒,或一臂不隨,有類風狀,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