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痰飲·四飲
痰飲爲病名[2]。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古稱澹(亦作淡)飲。指體內水溼不化而生飲釀痰。飲證之一。因飲邪留於腸胃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治宜溫陽化飲,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等。本證一名流飲。
4 懸飲·四飲
懸飲爲病名[3]。四飲之一。因飲邪停留於脅肋部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飲後水流在脅下,咳睡引痛,謂之懸飲。”證見脅下脹滿,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甚則轉身及呼吸均牽引作痛,或兼乾嘔、短氣等。治宜逐飲爲主。方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等。本證類似多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
5 溢飲·四飲
溢飲爲病名[4]。四飲之一。多因大渴暴飲過多,或水氣溢於肢體肌表所致。《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症見身體痛重,支節煩疼,或兼見喘咳胸悶等。治宜溫肺化飲,發汗去邪。方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苓神術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