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清 趙學敏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飛鸞草

秋景雜記∶飛鸞草生錢塘葛嶺後山金鼓洞,洞在道士庖之右,涉泉入洞,暗處仰見一線天光,光中見有此草。形如飛鸞,有頭有翅,有三尾,雪中開五色花,中抽一莖直上着花,葉狀如金絲荷葉,草面綠而背銀紅色光者,可治病。有黑毛而不開花者,乃斷腸草。能殺人。不可誤採也。故須雪中見花者爲真,根如老薑,入藥用葉。性上升,味苦寒,治咽喉及口內諸病,取葉七片,滾水沖服。立愈(此草味雖苦寒,性反不下降,而獨上升,見物即沾,竄烈可知。以此草衝於水中,用指蘸之,則苦寒全在指上,其水即淡。若沾脣,則味在脣上,水雖嚥下,而味不入喉也。故治咽喉者,須以小管灌於喉中,或令病患張大口,用匙灌入,直達喉所。則味在患處矣。金鼓洞左近背陰地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