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èi pào biǎo miàn huó xìng wù zhì

2 英文參考

surface active substance,surfactant

3 註解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存在於正常肺泡內表面的一種能減弱肺泡表面張力的物質。其主要成分爲“二棕櫚卵磷脂”(DPPC)和特殊的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相結合的複雜脂蛋白(表)。系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內質網所合成,轉移並貯存於板層狀包涵體中,隨包涵體細胞內釋放,而分佈肺泡的內襯層的液膜。其生理功能有二:(1)使肺泡穩定保持在擴張狀態。當吸氣時,肺泡擴張,表面活性物質分佈變稀,僅具單分子層,因而對減弱表面張力的功效降低,肺泡容易回縮;當呼氣時,肺泡縮小,表面活性物質分佈變濃,減弱表面張力之功效提高,使肺泡不致大縮小,防止了“肺不張”。(2)防止肺毛細管中血漿肺泡滲出。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2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大於肺循環毛細血管壓(10毫米汞柱)。但如肺泡表面張力很大(可達50達因/釐米),與血漿張力相等,會使肺毛細血管周圍產生15毫米汞柱負壓,此負壓與毛細血管壓相加,可使血漿外滲的有效濾過壓超過血漿膠體滲透壓,而造成肺水腫。正常情況下,由於表面活性物質存在,肺泡表面張力明顯減小,而避免了肺泡積水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在正常肺內不斷更新,肺循環血流中斷相當時間後,表面活性物質顯著減少,以致肺泡表面張力增加,造成肺不張胎兒到第30周左右,表面活性物質才移到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出生的嬰兒常難於存活。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