疿瘡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痱子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èi chuāng

2 概述

疿瘡爲病名[1]。出《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一。又名沸子夏日沸爛瘡熱瘡[1]。夏季氣候炎熱,小兒多生疿瘡,即疿子[1]。《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此由盛熱汗津出,而腠理開,被風熱毒氣幹於氣血所生。其狀細碎,累累如粟芥之類,色赤而癢。多生額、頭、胸、背之上,甚至遍身。”如身熱疿子簇集成瓣、顏色鮮紅,瘙癢較甚者,爲熱痹[1]

痱子(miliaria[2])爲病名[3]。見《中醫臨證備要》、《聖濟總錄》卷一百三十八。即痱瘡(《聖濟總錄》卷一百三十八)[3],又名疿汗疹[3]疿瘡(《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一)、沸子(《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是指因汗出不暢,以皮膚出現針頭大小紅疹或小皰,灼熱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4]。多見於炎夏,以小兒肥胖人易患[4]。好發於頭面頸項、腹、背、肩、股等處[4]

疿瘡相當於西醫的紅色粟粒疹[4]

3 疿瘡病因病機

疿瘡是由於暑溼蘊蒸,汗泄不暢所致[4]。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

4 疿瘡症狀

疿瘡多見於炎夏,以小兒肥胖人易患[4]。好發於頭面頸項、腹、背、肩、股等處[4]皮膚汗孔處發生密集如粟米樣的紅色丘疹,迅速變爲小水泡或小膿泡,自覺瘙癢及灼熱感,常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引起痱毒汗腺炎)[4]

疿瘡以小丘疹小水皰爲特徵性損害。好發於夏季,主要見於排汗調節功能較差的兒童長期臥牀病人。病情與氣候密切相關,氣溫高、溼度大時,皮損增多,氣候轉涼,皮損逐漸消退。由於瘙癢而過度搔抓可致繼發感染發生毛囊炎、癤或膿腫

4.1 紅痱

1.基本損害爲針頭大尖頂的丘疹或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

2.多發於額、頸、胸、背、肘窩、國窩等部位;

3.自覺有癢和灼熱感;

4.主要發生於小兒或兒童

4.2 白痱

1.皮損爲非炎症性針頭大小、半透明水皰,皰壁薄,輕擦易破;

2.好發於軀幹部,尤其是胸部;

3.無自覺症狀

4.多見於高熱且大量排汗者,或長期臥牀病人。

5 疿瘡的診斷

5.1 紅痱

1.高溫、悶熱天氣發病;

2.皮損爲針狀大小炎症丘疹和丘皰疹,密集而不融合;

3.好發前額、鼻、頸胸、背等處。

5.2 白痱

1.高熱而大量出汗患者長期臥牀患者發病;

2.皮損爲非炎症性針頭大、薄壁、半透明水皰,無症狀

3.好發於胸腹部。

5.3 輔助檢查

無需其他檢查,一般臨牀即可確診。

6 疿瘡辨證分型

6.1 暑溼

痱子·暑溼證(miliaria with summerheat-dampness pattern)是指暑溼浸淫肌膚,以丘疹密集潮紅,瘙癢,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幹,尿短赤,舌質紅,舌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爲常見症的痱子證候[4]

6.2 熱毒

痱子·熱毒證(miliaria with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熱毒熾盛,蘊於肌膚,以發病急驟,瘙癢無休,丘疹小皰迅速轉化爲膿皰身熱口渴,便幹溲赤,舌質紅絳,舌苔少或黃,脈弦滑或數爲常見症的痱子證候[4]

7 疿瘡的治療

7.1 治療原則

1.保持室內通風涼爽,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2.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3.可服清熱、利溼、解暑的中藥或製劑;

4.可外用消炎、止癢製劑;

5.繼發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7.2 用藥原則

1.痱子一般外用消炎止癢製劑即行;

2.可同時服清熱解暑中藥或中藥製劑;

3.有繼發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7.3 方藥治療

痱子治宜清暑解利尿[4]

可內服清暑湯綠豆湯綠豆煮熟、薄荷煎湯,加糖)代茶飲[4]

疿瘡治宜清暑散熱,如新加香薷飲,或生啖西瓜等,並用冰水磨檀香外塗[4]

外用可以六一散痱子粉外撲[4]

7.4 療效評價

1.治癒:皮疹消退症狀消失、無新發疹;

2.好轉:皮疹大部分消退症狀改善,無新發皮疹;

3.未愈:仍不斷有新發皮疹出現,症狀無改善。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5.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疿瘡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