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頻脈衝電流療法

中醫學 中醫病名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ī pín mài chōng diàn liú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Low frequency impulsc current therapy

醫學上把頻率1000Hz以下的脈衝電流稱作低頻電流,或低頻脈衝電流。低頻脈衝電流療法是用頻率在1000Hz以下的脈衝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

低頻脈衝電流療法包括感應電療法電興奮療法、問動電流療法、電睡眠療法、肌肉電以激療法、超刺激電流療法、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等。此法對神經系統肌肉有明顯的刺激作用,故常用來治療這些系統的疾患。中醫臨牀常用低頻脈衝電流直接刺激穴位,或通過毫針刺激經絡腧穴,以對多種疾病進行治療。

3 低頻電流的特點

低頻電流的特點是:①均爲低頻小電流,電解作用較直流電弱,有些電流無明顯的電解作用;②對感覺神經運動神經都有強的刺激作用;③無明顯熱作用

4 低頻脈衝電流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低頻脈衝電流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最早用“電”來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羅馬醫生Scribonius Largus,他們分別將一種放電的魚(torpedo fish)給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處來治療頭痛痛風。1700年Dureney開始了用電流刺激肌肉的生理實驗。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明了感應電裝置後,低頻脈衝電流常用於治療頭痛癱瘓腎結石坐骨神經痛,甚至心絞痛。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是“電療的黃金時代”,電生理學研究不斷深入,多種低中頻電療法得到發明並廣泛應用於臨牀。首先是被稱爲“電療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於電療的電生理學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運動點。然後,1909年法國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強度(rheobase)”和“時值(chronaxie)”二詞(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 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強度—時間曲線。1950年間動電療法問世。但在隨後的本世紀中期,由於生物化學藥理學的進展,電療一度被臨牀醫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閘門控制學說和70年代對阿片肽(內原性嗎啡樣物質)的研究,電療才又重新受到重視。60年代,高壓脈衝電流和電子生物反饋技術開始應用。1968年我國晶體管低頻脈衝電針機研製成功,使電針迅速在全國推廣普及,並用於針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據閘門控制學說推出脊髓電刺激療法,以後相繼開展了中樞性電刺激大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丘腦、尾核、腦垂體埋入電極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發明了TENS 療法,功能性電刺激和音樂電療也在同期開始應用。80年代以來,隨着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又開發了很多功能先進、體積小巧、使用方便的電療設備,在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及鎮痛的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使得電療尤其是低頻脈衝電療在臨牀上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