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cì huā

2 《*辭典》:白刺花

2.1 出處

《貴州草藥

2.2 拼音名

Bái Cì Huā

2.3 別名

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

2.4 來源

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採收。

2.5 形態

矮小灌木,高1.2米左右。樹皮灰褐色,多疣狀突起;枝條棕色,近於無毛,具銳刺。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1~21枚,長倒卵形,長7~12毫米,寬4~7毫米,先端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總狀花序着生於老枝頂;花疏生而下彎,約6~12朵,白色或藍白色,有短花梗;萼小,杯形,5淺齒,紫藍色;花冠長1.5釐米,旗瓣倒卵狀至匙形,龍骨瓣基部有鈍耳。莢果長3~6釐米,粗約5毫米,串珠狀,有長嘴,密生白色平伏長柔毛,節3~5個。種子橢圓形。花期3~5月。

2.6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佈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2.7 性味

①《貴州草藥》:"性平,味苦。"

②《文山中草藥》:"味苦,性寒。"

2.8 功能主治

①《貴州草藥》:"清熱,涼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②《文山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溼消腫。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

2.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2.10 附方

便血:白花刺根、苦蔘各三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2.11 備註

本植物的葉(白刺花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2.12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白刺花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