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書籍 古籍 溫病著作 明代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ēn yì lùn

2 英文參考

Wenyi Lu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On Plague Diseas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溫疫論》爲中醫溫病著作[1]。二卷。明·吳有性[1]於1642年。

4 主要內容

1641年山東、浙江等省疫病流行,醫者以傷寒治法無效,枉死頗多。吳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溫疫,系感染異氣”(又名雜氣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對瘟疫病因傳染途徑的認識,較之前人有較大突破。吳氏參考古今醫案,創造了一些較有實用價值的治法。書中詳論溫疫病因、初起、傳變諸症及治法等內容。這是在《傷寒論》成書1400年之後醫學史上又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關外感病的論著。它第一次認識到溫疫感染戾氣、具有傳染性,開溫病學說之先河。後世許多溫病論著皆受此書的影響和啓發。乾隆年間,復有洪天錫補註本,書名《補註溫疫論》。嗣後又有鄭重光補註本,名爲《溫疫論補註》,195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此外又有《醫門普度溫疫論》,系清·孔毓禮、龔紹林等據吳氏原著加評,其原文和編排次序與《溫疫論補註》略異;下卷並集喻嘉言、林起龍劉宏璧等有關疫病的論述,並附名方及前人疫症治案等。

5 現存版本

現有數十種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