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ù xīn huā

2 全國中草藥彙編》:素馨花

2.1 拼音名

Sù Xīn Huā

2.2 別名

雞爪花、多花素馨

2.3 來源

木犀科茉莉花屬植物素馨花Jasminum polyanthum Franch.以全株入藥。全年可採,曬乾或鮮用。

2.4 性味

苦,平。

2.5 功能主治

行氣調經止痛,清熱散結。用於胃痛,肝炎,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口腔炎,皮膚搔癢,睾丸炎,乳腺炎,淋巴結結核

2.6 用法用量

0.5~1兩。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素馨花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南方草木狀》: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2.《酉陽雜俎》:野悉蜜,出拂箖,亦出波斯。苗長七、八尺,葉似梅葉四時敷榮,其花五出,白色,不結子,花若開時,遍野皆香,與嶺南詹糖香相類。西域人常採其花,壓以爲油,甚香滑。

3.2 拼音名

Sù Xīn Huā

3.3 別名

耶悉茗花、野悉蜜、玉芙蓉、素馨針

3.4 來源

藥材基源:爲木犀科植物素馨花乾燥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 grandiflorum L.[J.offici-nale L.var.grandiflorum(L.)Stokes]

採收和儲藏:於夏、秋季節,花蕾形成後選晴天,當太陽尚未升起時採摘花蕾,隔水蒸15~20min,使其變軟後,取出晾乾即成。

3.5 形態

攀援灌木,高2-4m。小枝圓柱形,具棱或溝。葉對生,羽狀深裂或具5-9小葉;葉軸常具窄翼,葉柄長0.5-4cm;小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頂生小葉片常爲窄菱形,長0.7-3.8cm,寬0.5-1.5cm,先端急尖、漸尖、鈍或圓,有時具短尖頭,基部楔形、鈍或圓。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2-9朵;花序梗長0-3cm;苞片線形,長2-3mm;花梗長0.5-2.5cm,花序中間之花的梗明顯短於周圍之花的梗;花芳香;花萼無毛,裂片錐狀線形,長5-10mm;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長1.3-2.5cm,裂片多爲5枚,長圓形,長1.3-2.2cm,寬0.8-1.4cm。花期8-10月。

3.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石灰巖山地。

資源分佈:世界各地廣泛栽培。

3.7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的自然條件,土壤以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上爲好。

栽培技術 用壓條、扦插繁殖。主要用傘形壓條法繁殖:選4~5年生植株,在冬季修剪時,選頂端健壯、年勢旺盛的枝條4~5根,待枝條延伸到一定長度時,把枝條的中下部埋入土中,第2年秋季,壓條生長出新根後,切斷與母株的聯繫,待新株完全成活後再行移栽。扦插繁殖:在7~8月間截取15~20cm長、帶有2-3芽苞的枝條,斜插於苗牀中,保持牀溫25~35℃,經常溼潤,約1個月左右即可生出新根。在早春或晚秋季節分栽定植。行株距按1m左右挖成直徑40~50cm坑穴,每穴施腐熱基肥10~15kg,每穴栽2~3株或3~4株爲一叢,填土踏實,澆水培育,加強管理。

3.8 性狀

性狀鑑別 花蕾略呈筆頭狀,長2-3cm。表面金黃色或淡黃褐色,皺縮,花冠筒細管狀,長1-2cm,直徑1-1.5mm,花冠裂片5片,呈覆瓦狀裹緊,直徑2-3mm,剖開可見着生花冠筒上部的2枚雄蕊,花絲短,花葯狹長圓形,中央常有花柱殘存。質稍脆,遇潮變軟。氣香,味微苦、澀。

3.9 化學成份

以色金黃、氣香濃者爲佳。素馨花中含有芳樟醇(linalool),乙酸苯甲酯(benzyl acetate),苯甲酸(Z)-3-乙烯酯〔(Z)3-hexenyl benzoate],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吲哚(indol),素馨內酯(jasmine lac-tone)及茉莉酮酸甲酯(methyljasmonate)[1]。同屬植物素方花花蕾和盛開的花中所含成分不同。花蕾中的主要成分爲植物醇(phytol)和芳樟醇(linalool)。芳香族化合物尤其是對-烯丙基苯酚(p-allylphenol)僅見於開放的花中,花中還含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橙花醇(nerol),牻牛兒醇(geraniol),吲哚(indole),4-異丙基苯甲酸甲酯[methyl(4-iso-propanyl)benzoate〕,苯甲酸己烯酯(hexyl benzoate),三甲基十五碳酮(trimethylpentadecanone),異植醇(isophytol),苯甲酸桂皮酯(cinnamyl benzoate),乙酸異植醇酯(isophytyl acetate),牻牛兒醇基牻牛兒醇(geranylgeraniol),乙酸植醇酯(phytyl acetate)及乙酸牻牛兒醇基牻牛兒醇基牻牛兒醇酯(geranylgeraniol acetate)[2]。

3.10 性味

微苦;性平

3.11 歸經

肝經

3.12 功能主治

舒肝解鬱;行氣止痛。主肝鬱氣滯所致的脅肋脘腹作痛;下痢腹痛

3.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代茶飲

3.14 各家論述

1.《嶺南採藥錄》:解心氣鬱痛,止下痢腹痛

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肝炎、肝硬化肝區病,胸肋不舒,心胃氣痛,下痢腹痛

3.15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