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

診療規範 創傷及應激相關障礙 精神障礙 其他應激障礙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ù yì zhì xìng shè huì cān yù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是《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20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945號)印發。

3 診療規範全文

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disorder,DSED)常起病於 5 歲之前,與生命早期的被忽視有關,其核心表現爲超出了社會預期的、親疏不分的社交行爲模式。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評估需要建立在兒童與主要照護者關係的背景下直接觀察兒童。患有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兒童無法區別依戀對象,很願意離開照護者,毫不猶豫地陪伴或“離開”陌生人。通常具有侵入性,缺乏適當的社交和身體界限,而且在情感上“過於聰明”,尋求關注。他們的“友好”經常被照護者描述爲不舒服,尋求關注有時包括攻擊性行爲

根據 DSM-5 診斷標準,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的診斷要點:

(1)兒童主動與陌生成人親近和互動的行爲模式,至少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①在與陌生成人親近和互動的過程中很少或一點都不害羞;

②自來熟的言語或肢體接觸;

兒童冒險離開再回來時很少或完全不和成人照料者打招呼;

④可以心甘情願地跟着陌生成年人走,很少猶豫或一點都不猶豫。

(2)上述行爲並不只是一時衝動,而是去抑制性的社交行爲模式。

(3)曾經歷過一種極端的不被滿足的照料模式:

①社會忽視,表現爲持續性的缺乏由照料者提供的安慰、鼓勵和喜愛等基本情感需求;

②因爲反覆變換主要照料者導致沒有機會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③或者成長在特定環境下,如兒童多、照料者少的機構,以至於沒有機會建立依戀關係。

(4)兒童的異常表現是由於上述照料模式導致的。

(5)兒童發育年齡至少爲 9 個月。

(6)病程至少持續 12 個月。心理治療是干預去抑制性社會參與障礙的最有效的方法

治療目標是促進兒童的多感官體驗、增加交流,讓兒童學習社交技巧、感受情緒並進行自我探索等。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遊戲療法和創作性藝術療法。對有攻擊性和對立違抗行爲兒童,可能需要行爲矯正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