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鬱吐血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yù tǔ xuè

2 英文參考

depressed haemateme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氣鬱吐血爲病證名[1]。指氣機鬱結不舒所致的吐血[1]。《醫貫·血癥論》:“但鬱之一字,不但怒爲鬱,憂爲鬱,怒與憂固其一也。若其人素有陰虛火證,外爲風寒暑溼所感,皮毛閉塞即爲鬱。鬱則火不得泄,血隨火而妄行。鬱於經絡,則從鼻而出;鬱於胃脘,則從吐而出。”其症多見惡風寒,面色晦滯,口苦口酸噁心喜嘔,脈澀[1]木鬱達之,治以舒鬱爲主,宜逍遙散丹皮吳茱萸黃連梔子之屬[1]。血止後,繼用六味丸滋陰[1]。因憂思氣鬱損傷心脾者,兼見神疲肢倦,氣短氣怯形氣憔悴,飲食無味,或飢不欲食,臥不得安,宜用五福飲五陰煎等治本[1]氣陷者用歸脾湯[1]大便時溏,四肢不溫者,宜六味回陽飲白朮等(見《景嶽全書·雜證謨》)[1]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