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囟、後囪穿刺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ián xìn 、hòu cōng chuān cì shù

2 註解

新生兒在疾病診治申常需經靜脈採集血液以供檢查,因在四肢、頭皮及頸部的淺靜脈穿刺不易成功,常在失敗後改用前囟後囟穿刺取血。前、後囟穿刺術是以穿刺部位命名的技術,實際上是將針穿入硬腦膜靜脈竇內。經囟穿刺取血方法簡便,成功率高,適用於前、後囟閉合的嬰幼兒

3 前囟、後囪穿刺術應用解剖學基礎

腦膜靜脈竇爲兩層硬腦膜形成的腔隙,內襯有內皮,其中流動着血液。前、後因穿刺術所穿入的硬腦膜靜脈竇爲上矢狀竇。上矢狀竇在大腦鐮上緣,顱頂骨矢狀溝內,前方起自盲孔,向後終於竇匯。

囪是新生兒顱蓋各骨間尚未骨化的膜性結構,主要有前囟後囟前囟位於額骨與矢狀縫前端之間,呈菱形,出生後第3個月其直徑爲26mm,面積爲137mm2,男性略大於女性。前以後逐漸變小,通常在1~2歲司閉合後囟位於人字縫與矢狀縫相交處,其形態有多種;其中三角形佔46.9%始,還有點狀(將要閉合)、人字形及橢圓形。後囟多在出生後2~3個月閉合。前、後囪處從皮膚到上矢狀竇的軟組織厚度分別爲4.0~4.5mm和4.5~5.0mm。

4 前囟、後囪穿刺術操作的解剖學要點

1.部位選擇 前囟穿刺點選擇在前囟的后角正中,後囟穿刺點選擇在後囟正中。

2.體姿參考 前因穿刺仰臥位後囟穿刺俯臥位,操作者站在患兒頭側,助手右手託着頸部,左手固定頭部,使上矢狀竇與操作檯面垂直。

3.穿經結構 穿刺針穿經皮膚、淺筋膜、帽狀鍵膜及囪的膜性結構達上矢狀竇。

4.進針技術與失誤防範

可用執筆式持注射器刺入。前囟穿刺時在穿刺點針與頭皮間斜向45。進針針尖指向眉間。後囟穿刺時在穿刺點刺向顱頂方向,針與頭皮角度呈35度~40度。穿刺深度4~5mm,不超過lOmm。新生兒後囟穿刺易於成功。稍大的嬰幼兒應選前囟穿刺前囟處上矢狀竇較細,穿刺難度較大。穿刺進針方向應沿頭顱正中矢狀方向,不可偏向兩側,以免損傷組織。要邊進針邊回抽,有落空感後即停止進針。針頭不宜過粗,囟硬腦膜缺乏彈性,拔針針眼不會立即自行閉合,應行局部壓迫片刻,以減少漏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