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後脫位

下頸椎損傷 脊柱脊髓損傷 骨科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zhuī hòu tuō wèi

2 英文參考

backward disloc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3 概述

在臨牀上,典型的頸椎後脫位十分少見。頸椎後脫位爲嚴重過伸性損傷的類型之一,屬完全性損傷,多伴有脊髓受損及軟組織的廣泛性損傷,故預後欠佳。

4 疾病名稱

頸椎後脫位

5 英文名稱

backward disloc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7 ICD號

S13.2

8 頸椎後脫位病因

頸椎後脫位多爲過伸性損傷造成。

9 病機

作用於面、額及頦部的暴力,如引起頭頸部過度仰伸且其強度超過前縱韌帶的張應力時,則該韌帶首先斷裂。隨着暴力的持續,可引起椎間隙破裂、後方小關節仰伸、關節囊撕裂,以致因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典型的頸椎後脫位。由於其局部的各種組織中以脊髓最爲嬌嫩,因此,當脊髓被嵌壓於上節椎體後緣及硬膜囊前壁與下節椎板前緣及黃韌帶之間時,甚易引起程度不同的損傷,一般表現爲脊髓中央管症候羣,也可有脊髓前中央動脈症候羣等。如該患者原本存在椎管狹窄,則可加重損傷而引起脊髓橫斷性改變,以致出現脊髓完全性損傷。在這種情況下多伴有局部韌帶椎間盤等軟組織的嚴重損傷,因此穩定性差,傷後易自動復位。

10 頸椎後脫位的臨牀表現

10.1 額面部或頦部損傷 

注意檢查,多可發現表皮擦傷、挫傷及皮下血腫等。

10.2 頸部損傷的一般症狀 

頸部損傷的一般症狀均較明顯。

10.3 脊髓損傷症狀 

約80%以上的頸椎後脫位病例伴有脊髓中央管症候羣,或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症候羣等臨牀症狀,前者表現爲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瘓、感覺分離反射異常;而後者則表現爲四肢痙攣性癱瘓等。

11 頸椎後脫位的併發症

頸椎後脫位常併發脊髓損傷,合併四肢癱瘓。

12 輔助檢查

12.1 X線平片 

頸椎側位片上可發現椎體前陰影增寬、受損椎節椎間隙前方開口增大及椎體邊緣有撕脫性骨折等改變;頸椎側位動力性片上則可顯示頸椎椎節嚴重不穩徵。

12.2 MRI檢查 

除可觀察椎節骨質椎間盤的改變外,還可顯示脊髓及後方關節囊的受損情況,並可與X線平片對比觀察進行綜合判定。

13 頸椎後脫位的診斷

頸椎後脫位損傷後大多立即自動復位,因此不像其他部位的脫位那樣易於判定。其診斷主要根據以下特點:

13.1 外傷史 

頸椎後脫位多爲過伸性損傷機制。

13.2 臨牀表現 

如前所述,頸椎後脫位頸椎局部及脊髓受累症狀爲主。

13.3 影像檢查

13.3.1 (1)X線平片

頸椎側位片上可發現椎體前陰影增寬、受損椎節椎間隙前方開口增大及椎體邊緣有撕脫性骨折等改變;頸椎側位動力性片上則可顯示頸椎椎節嚴重不穩徵。

13.3.2 (2)MRI檢查

除可觀察椎節骨質椎間盤的改變外,還可顯示脊髓及後方關節囊的受損情況,並可與X線平片對比觀察進行綜合判定。

14 頸椎後脫位的治療

14.1 伴有中央管症候羣者

頸椎後脫位伴有中央管症候羣者,先以非手術療法爲主。2~3周後視恢復情況及影像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手術。

14.2 對有明確致壓物者

對有明確致壓物者應視病情而定,有脊髓受壓症狀者應酌情及早施行手術切除致壓物,或通過恢復椎管列線達到減壓目的。對無脊髓受損症狀者,可先行非手術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再決定手術切除致壓物及進行椎節融合。

14.3 椎節嚴重不穩伴有發作性神經症狀者

椎節嚴重不穩伴有發作性神經症狀者應先行牽引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可酌情行前路或後路植骨融合術或內固定術(鋼板或Cage)。

14.4 不伴有神經症狀者

不伴有神經症狀者應臥牀,略前屈位牽引2~3周,然後再以頭-頸-胸石膏固定3~4周;也可選擇手術療法

15 預後

脊髓損傷頸椎後脫位患者預後較差,尤其是恢復不全者,主要影響手部功能。無神經症狀的病例少有殘留後遺症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