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熱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傳染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傳染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rè bìng yù fáng kòng zhì jì shù zhǐ nán

2 基本信息

黃熱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08年7月12日衛辦應急發〔2008〕140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關於印發埃博拉出血熱等6種傳染病預防控制指南和臨牀診療方案的通知

衛辦應急發〔2008〕14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爲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等輸入性傳染病,保護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併爲做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提供技術指導,我部組織專家編寫了埃博拉出血熱黃熱病拉沙熱裂谷熱、西尼羅熱、馬爾堡出血熱等6種輸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指南和臨牀診療方案,現印發給你們,以指導各地做好上述6種輸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和臨牀診療工作。其中馬爾堡出血熱臨牀診療方案參照《衛生部關於推薦<馬爾堡出血熱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通知》(衛醫發〔2005〕285號)執行。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

4 黃熱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全文

黃熱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黃熱病 (yellow fever) 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屬於國際檢疫的傳染病之一。臨牀主要表現爲發熱、黃染、出血等,在某些暴發疫情中病死率可高達20%-40%。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在蚊和非人靈長類之間週期性地發生自然感染循環

4.1 一、疾病概述

4.1.1 (一)病原學。

黃熱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37-50 nm,外有脂質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基因組爲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約由11000核苷酸組成,分子量約爲3.8×106黃熱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該病毒可與黃病毒科其他成員如登革病毒西尼羅病毒、聖路易腦炎病毒產生交叉血清反應

黃熱病毒有嗜內臟如肝、腎、心等(人和靈長類)和嗜神經(小鼠)的特性。經雞胚多次傳代後可獲得能夠作爲疫苗減毒株。1936年,通過雞胚連續傳代生產出黃熱病17D減毒活疫苗,沿用至今,很多黃熱病流行國家用其對9月齡嬰兒進行常規免疫。美國每年有25萬前往熱帶地區的旅遊者和軍人接種黃熱病疫苗以預防此病。但近年來發現,黃熱病疫苗可能引起某些重要臟器發生感染和病變,尤其是60歲以上接種者的發生率可達1/50,000,因此僅建議對前往流行國家且具有真正暴露危險的人羣接種此疫苗

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熱、乙醚、去氧膽酸鈉和常用消毒劑等迅速滅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數月,在凍幹情況下可保持活力多年。

4.1.2 (二)流行病學

4.1.2.1 1.傳染源

城市型的主要傳染源爲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特別是發病4日以內的患者。叢林型的主要傳染源爲猴及其他靈長類,在受染動物血中可分離病毒黃熱病隱性感染和輕型病例遠較重症患者爲多,這些病例對本病的傳播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

4.1.2.2 2.傳播途徑

本病通過蚊叮咬傳播。城市型以埃及伊蚊爲唯一傳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叢林型的媒介蚊種比較複雜,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趨血蚊屬(Hemagogus)、煞蚊屬(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趨血蚊屬等-猴的方式循環。人因進入叢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後經9-12天即具傳染性,可終生攜帶病毒並可經卵傳遞

4.1.2.3 3.易感者

人對黃熱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獲得免疫,故患者兒童爲多。在叢林型中則患者多數爲成年男性。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未發現有再感染者。

4.1.2.4 4.地理和季節分佈

黃熱病主要流行於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熱帶地區,亞洲的熱帶國家也有分佈。我國的地理、氣候、及蚊、猴等媒介和動物條件雖與上述地區相似,但至今尚無本病流行或確診病例的報道。

黃熱病可分爲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該病全年均可發生,3-4月份的病例較多。

4.2 二、臨牀表現

潛伏期一般爲3-6天。

本病臨牀表現差異很大,病情可從輕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典型臨牀過程可分爲以下4期。

4.2.1 (一)病毒血癥期。

急性起病,寒戰發熱,可達39-40℃,相對緩脈。劇烈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噁心嘔吐結膜和麪部充血鼻衄。可有蛋白尿。症狀持續3-5天。

4.2.2 (二)緩解期。

感染期發病的3-5天后出現12-24小時的緩解期,表現爲體溫下降,頭痛消失,全身基本狀況改善。此期體內病毒被清除,血中可以查到非感染免疫複合物。輕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癒

4.2.3 (三)肝腎損傷期。

此期持續3-8天,約15-25%患者自緩解期後進入此期。體溫再次升高,全身症狀新出現,頻繁嘔吐,上腹痛等。出現黃疸並逐漸加深,出血表現如瘀點、瘀斑、鼻衄、粘膜廣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腎功能異常,尿量減少,蛋白尿。心臟損害心電圖可見ST-T段異常,少數可出現急性心肌擴張。可出現腦水腫腦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細胞不高。高血壓,心動過速,休克,頑固性呃逆提示預後不良。

此期患者約有20-50%在發病後的7-10天死亡。

4.2.4 (四)恢復期。

此期患者極度疲乏虛弱,可持續2-4周。也有報道患者在恢復期死亡,部分是由於心律失常轉氨酶升高可持續至恢復後數月。一般無後遺症。

4.3 三、診斷、報告和治療

本病無特殊性治療方法,一般以對症或支持療法爲主。

醫療機構應按照《黃熱病診斷和治療方案》做好診斷和治療。

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或確診病例時,應參照甲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要求的,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報告。

4.4 四、實驗室檢測

患者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患者標本病毒抗原陽性黃熱病毒RNA陽性,分離黃熱病毒,均可以確診。

4.4.1 (一)血清檢測

由於黃病毒之間存在抗原性交叉,在進行血清學實驗時應設立合適的對照,對實驗結果的解釋要慎重。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採用ELISA、免疫熒光方法檢測,捕獲法檢測IgM抗體的結果較爲可靠。一般發病後第5-7天出現IgM抗體。

2.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採用ELISA、免疫熒光抗體測定、免疫層析方法檢測患者恢復期血清IgG 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確診。

4.4.2 (二)病原學檢查

1.抗原檢測:由於黃熱病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較高,可以通過檢測病毒抗原進行診斷。抗原檢測方法敏感性低於病毒分離,但所需時間較少。使用黃熱病毒特異的單克隆抗體檢測病毒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黃病毒的交叉反應

2.核酸檢測:應用RT-PCRReal-Time PCR核酸擴增技術檢測黃熱病毒RNA,這些方法特異性強靈敏性高,可用於早期診斷。

3.病毒分離:發病4天內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組織均可分離病毒。可用新生乳鼠腦內接種或Vero細胞和C6/36細胞敏感細胞培養方法分離病毒

對於黃疸前的患者,應及早採取血標本病毒分離抗原核酸檢測後期主要檢測病毒特異性抗體

4.5 五、預防與控制措施

4.5.1 1.對前往疫區的人員開展免疫預防和旅遊衛生知識宣教

黃熱病可採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減毒黃熱病毒17D株製備的疫苗,可以有效的預防黃熱病感染抗體於接種後7-10天出現,持續至少30-35年。建議對所有到疫區居住或旅行的有真正暴露危險的9月齡及以上人羣實行主動免疫

教育前往黃熱病疫區的旅遊者提高防範意識,採取驅蚊劑、長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並輸入黃熱病,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應主動就診並將旅遊史告知醫生。

4.5.2 2.加強國境衛生檢疫,嚴防疾病輸入

對來自流行地區的入境人員要加強衛生檢疫,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出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明書。口岸檢疫部門一旦發現疑似病例,要及時通報衛生部門做好疫情調查和處理。

4.5.3 3.做好病例的報告和管理

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疑似黃熱病病例後要及時報告,使衛生行政和疾控部門儘早掌握疫情並採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並對疑似和確診病例隔離治療,避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病房內採用噴灑殺蟲劑、使用蚊帳等方式防止蚊蟲叮咬

疾控部門要及時對病例的感染來源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搜索病例、評估疫情擴散風險

4.5.4 4.開展蚊媒應急控制

與其他蚊媒傳染病相同,降低蚊蟲密度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措施。一旦發現病例報告,要立即採取消滅蚊蟲孳生地、殺滅成蚊等措施控制媒介密度,防止發生病傳播。

4.5.5 5.提高黃熱病發現和應對能力

建議有條件的省級疾控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控中心建立實驗室檢測技術和方法,做好技術和試劑儲備。

地衛生部門應組織印發國家的相關技術指南,提高醫務人員對黃熱病的發現、識別能力,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