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疳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gān

2 註解

甘疳   病證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甘疳之候,眼澀多困,或生白膜,脣口淡白,身色黃黑,食泥土、生米,喜臥冷地,疥癬頭瘡,洞泄白黃沫,下利膿血腹滿喘咳,耳鼻生瘡,發稀作穗,頭大項細,肚大青筋,腳手重軃,瘦瘠飲水,筋痿骨重,形劣尪羸,皆其證也。本因脾虛津耗,久則傳變而成。傳緩者爲慢疳,傳緊者則爲急疳。”多因脾虛,傷於甘肥,積滯化熱所致。治宜健脾消疳,隨其兼症辨證治療。

治療甘疳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