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葙子

清炒法 中藥飲片 炒法 中藥學 中藥炮製學 炒黃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o qīng xiāng zǐ

2 概述

炒青葙子青葙子炮製品。青葙子炮製,宋代已有炒法,見《聖濟總錄》)。明清沿用炒法至今。青葙子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乾燥成熟種子[1]炒青葙子光澤不明顯,斷面淡黃色,有香氣[1]。炒後寒性緩和,並易於煎出有效成分[1]。可用於目生翳膜,視物昏暗[1]

3 炒青葙子炮製方法

宋代已用炒法(《總錄》)[1]

至明、清多沿用炒法[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法等[1]

炒青葙子方法是:取淨青葙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鳴聲,斷面淡黃色,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用時搗碎[1]

4 炒青葙子性狀

青葙子呈扁圓形。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種皮薄而脆。無臭,無味。炒青葙子光澤不明顯,斷面淡黃色,有香氣。[1]

5 炒青葙子質量要求

雜質不得超過2%[1]

6 青葙子性味歸經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歸肝經[1]

7 青葙子的功效及主治

青葙子具有清肝、明目、退翳的功能[1]

8 炒青葙子炮製作用

青葙子生品清肝作用強,常用於肝熱目赤肝火眩暈:如治風熱上攻,眼目赤腫、頭目眩暈的還睛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熱毒攻眼,目赤腫痛,或兼面熱口苦煩躁易怒的青葙子丸(《太平聖惠方》)。[1]

炒後寒性緩和,並易於煎出有效成分[1]。可用於目生翳膜,視物昏暗[1]。如治療肝虛積熱,兩目紅腫疼痛羞明流淚,時發時止,久則目生翳膜,視物昏花的青葙丸(《醫宗金鑑》)[1]

9 炒青葙子的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1]

10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9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