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診斷學

醫學影像技術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 xué yǐng xiàng zhěn duàn xué

2 英文參考

medical diagnostic imaging

3 註解

1895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發現了X線,不久即被用於人體的疾病檢查,並由此形成了放射診斷學(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着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亦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相繼出現了超聲成像(uhrasonography)和核素Y-閃爍顯像(Y-scintigraphy)。尤其是70年代和80年代分別開創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發射體層顯像[包括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顯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電子發射體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這就極大地拓寬了原有的放射診斷學領域,形成了包括常規x線診斷、超聲診斷核素顯像診斷、CT和MRI診斷在內的醫學影像診斷學(medical diagnostic imaging)。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器官成像,藉以瞭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及病理變化,以達到疾病診斷的目的。

近30年來,CT、MRI、超聲核素顯像設備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檢查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地創新,目前影像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學變化進行診斷髮展成爲集形態功能代謝改變爲一體的綜合診斷體系。

分子影像學(molecular imaging)是新興的醫學影像學分支,可在細胞分子水平,對在體生物活動發生、發展過程進行實時成像,其研究和開發將使得醫學影像診斷擴展至微觀領域。目前,數字化成像已由CT、MRI等擴展至x線成像,從而改變了傳統x線的成像模式。數字化成像有利於圖像信息保存和傳輸。應用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不但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診,而且使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得以發展,實現了快速遠程會診。

數字化成像還爲計算機輔助檢測和計算機輔助診斷(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提供了可能,目前這一診斷技術已在臨牀上獲得了初步應用。

縱觀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其應用領域在不斷地擴大,診斷水平亦在不斷地提高,已成爲臨牀醫學中的重要學科之一,是醫院作用特殊、任務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臨牀科室。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醫學影像診斷學在自身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臨牀學科的發展,使醫療事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國內各醫療單位都設有影像診斷科室,並且具備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幹。他們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經常發表和出版一些高水平的論文和著作,並在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宣講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國的醫學影像診斷水平已與國際水平呈同步發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