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心理學

學科名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ín chuáng xīn lǐ xué

2 英文參考

clinical psychology

3 臨牀心理學理論觀點回顧

臨牀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其生命力在於實踐。然而任何科學實踐都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離開理論指導的實踐無疑是盲目的。所以,我們對以往臨牀心理學的理論觀點的回顧是完全必要的。

3.1 人性主義心理學觀點

3.1.1 人性是人的三種基本屬性的統一體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關於人的本質屬性發表了許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對立的。然而,不管各種觀點導致什麼結論,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種屬性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種矛盾的複雜事物。這一複雜事物包含着三組矛盾:第一組矛盾是人作爲生物個體與外界生存條件之間的對立統一;第二組矛盾是人作爲組織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個體同社會羣體的矛盾;第三組矛盾是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矛盾。第一組矛盾體現着人的生物屬性,是個體生存的根本;第二組矛盾體現着人的社會屬性,它保證了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進化、發展;第三組矛盾體現了人的精神屬性,它決定了人所具有的認識外部世界並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意識特性。人性主義心理學對人的行爲心理問題分析就是建立在對人的這三種本質屬性的認識之上,干預措施也與之相關聯。從這一觀點出發,人性主義心理學認爲,人的精神結構由三個要素構成: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和經驗系統

3.1.2 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爲,人的精神活動的動力是“力必多”(Libido),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力必多這個概念包括身心兩方面的含義,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衝動,又表示心理上的對性關係的渴求。弗洛伊德對這個概念更強調其心理含義,力必多這一概念進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衝動以外的許多心理活動,如自愛、母愛、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他都將其說成是力必多的滿足。在他的後期,弗洛伊德進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自我保存,種族繁衍和相應的心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這一概念,表示潛存於生物體中具有創造力的一種本能。與此對立的是“死本能”。這種無意識的生、死本能的對立並存就是人們行爲的驅動力。

顯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在生物性範疇內探討人的,其積極意義是把人從神的手中解放出來,但也難免失之偏頗。他的支持者榮格1911年與弗洛伊德分裂時提出,人的行爲動機幼兒自身的軟弱和對這種軟弱無力的意識之間的衝突;人的內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對自身現狀的不滿。阿德勒認爲,力必多是一種生命衝動,但不都是性衝動。性本能對人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飢餓比性要求更強烈。新弗洛伊德主義對弗洛伊德學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徹底否定的態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認爲,心理發生發展的動力是社會環境。她還認爲精神疾病完全是由於社會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弗洛伊德學派這些觀點與相關學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有一定的聯繫。

3.1.3 格式塔學派的觀點

格式塔學派又稱完形心理學,其主要研究領域爲知覺的完整性和整體性,代表人物是勒溫。30年代,他們的研究轉向人的個性行爲問題。勒溫認爲,行爲發生與人的自身和環境都有關係。行爲是個體狀態和當時環境的函數。人的生理條件可以引起動機狀態,稱之爲需要。與需要相伴還有情緒特點,這表現爲緊張。人們總要通過行爲從這種緊張狀態和不平衡感中擺脫出來,達到需要的滿足和緊張的消除,行爲就是這樣的產生的。由於心理場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條件,人們精神上往往有衝突。當出現方向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條件時,人必須做出選擇,這就會發生衝突。基本的衝突有三種:趨向-趨向衝突,逃避-逃避衝突,最嚴重的分裂性衝突是趨近-逃避性衝突。

3.2 行爲主義關於行爲動力的觀點

行爲主義者認爲,人類行爲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對他們來說,不可能使用“精神動力”一詞。他們的行爲公式是S-R,只承認外在可見的活動行爲。可是,事實上他們又不得不回答“爲什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便提出了“驅力”這一概念。但他們對此的理解卻是生理學的,而不是心理學的。他們認爲,驅力只是一種生理生化變化,這種變化由刺激引起,並與指向目標的行爲有關。50年代哈洛對驅力作了歸納,分爲二類:一類是內驅力;飢、渴、性、母性行爲;一類是派生驅力,如合羣、安全等行爲的驅力,是後天習得的。

3.3 人本主義關於心理動力的看法

人本主義是發源於歐洲的一種哲學思潮。由於這種哲學理想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獨立存在的生物體,所以它力求去挖掘所謂“人性”,提倡在“人性”中去尋找人的行爲動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是馬斯洛。他提出了“動機層次論”、“潛能”、“自我實現”、“高峯體驗”等觀點。在他的動機層次論中,他認爲人的行爲是受某種“需要”的驅使。如一個飢餓的人,他的一切心理行爲的動力就是滿足食慾。同時,馬斯洛提出,當低級的需要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較高一級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一種內在需要,使自己盡其所能。他的“動機層次論”注意到人的高級的、社會的和精神需要,這一點具有積極意義。但把這一層次論加以機械理解和僵化套用於現實,往往與現實不符,應加以注意。關於動力問題,馬斯洛用“潛能”這一概念來回答,認爲潛能是一個人達到“自我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動力。

4 臨牀心理學的指導思想

臨牀心理學總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注意到人類內在的精神-生物學因素,如神經系統結構功能人體生理過程與精神活動的交互影響等;又要注意到人的一切功能所賴以實現的外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臨牀心理學範圍內考慮各種問題時,無論這些問題表現在一個個體,還是某一羣體,都應從上述兩方面入手,從人的內外兩方面的相互關係中去尋找答案和解決辦法。

5 臨牀心理學的一般原則

5.1 遵循着一般科學的法則

5.2 臨牀心理學在具體的診斷、治療和諮詢服務方面與宗教活動根本區別,已包含在科學與宗教的根本對立之中。雖然人們有時藉助於宗教和迷信,也能一時地或較長久地解決精神上的苦惱和困難,但這與臨牀心理學毫不相干。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爲,人類具有宗教心靈功能。人們從內心希望尋找一種宗教,願意接受這種宗教對自己的影響。所以,當宗教引入篤信者的精神世界之後,可以排遣他們的痛苦。但是,宗教活動在處理人的行爲時,從一開始就是以獨裁、武斷爲依據的,它們不具有絲毫理性的思辨和實驗的根據。而科學認爲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規律,而自然規律不是自明的,必須通過細心觀察思考和實驗研究才能獲得通曉這些規律的必要資料,而後進行概括以便作爲判斷這一類事物的依據。臨牀心理學正是遵循着一般科學的法則來處理人的精神行爲問題的,每一個決策都必鬚根據事實規律或者說按照嚴格的科學規定做出,不能只憑個人經驗或利用患者心理學的盲目信任做出指導。

5.3 診斷與治療並重

臨牀心理學另一原則是診斷與治療並重。很多人往往以爲臨牀心理學只是一系列測驗和檢查工作。其實,臨牀心理學不是以測定和診斷爲最後目的,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各種治療手段,使心理學的原則在具體個人見到實效。實際上,就連某些診斷的可靠性,也是在逐步治療過程中漸漸明確並被證實的。

由於治療是臨牀心理學中的關鍵性的實踐領域,所以任何人從事這類工作必須十分謹慎。一般沒有經過訓練和沒有經過考覈的人,無論是心理學家或是醫學工作者,都無權做出治療方案,這恰似醫療工作中的處方權一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