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組織理論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àn dài zǔ zhī lǐ lùn

2 英文參考

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3 註解

現代組織理論(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是繼傳統組織理論、官僚制度組織理論之後提出的各種新的組織理論的統稱。其中,比較重要的有:C.巴納德的非正式組織理論、巴納德與H.A.西蒙的平衡系統理論和T.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

早期的組織理論着重研究正式組織結構功能作用等問題,沒有注意到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因而也沒有對此進行專門的研究。19、938年,巴納德出版了《主管人員的功能》一書,首次明確地提出:在正式組織內存在着非正式組織,它對組織的績效會產生或正或反的影響。正式組織是依據一定的法規、按照一定的程序建立起來的具有固定結構羣體。它的建立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1)羣體成員要有共同的目標;(2)羣體內要有一個信息溝通系統;(3)成員之間要有合作的意願。而非正式羣體的產生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它沒固定的結構,也沒有明確的預期目標,一般是因爲情感、情趣或利益上的一致而聚合產生的。由於正式組織強調規章制度和組織目標,因而容易忽視個體的情感要求,難以滿足個人的特殊需要,而非正式組織正可以彌補正式組織在這方面的欠缺。巴納德認爲,非正式組織對於正式組織具有三項積極的功能:(1)溝通不便由正式渠道交流的信息;(2)可以保持組織內部的團結;(3)憑藉非正式組織的影響力,可以削弱正式組織對個體的過度控制,維持個人尊嚴、人格完整以及獨立選擇的權力。巴納德的理論引起了人們對非正式組織的重視,F.羅茨利斯伯格用實驗證實了非正式組織對生產效率、組織績效的影響。以後,霍桑實驗更進一步支持了巴納德的觀點,並引發了一場“人際關係運動”。

在巴納德看來,組織應該是一個“平衡系統”。個人之所以願意參加某一組織、併爲其作出貢獻,是因爲該組織能給他以最大的滿足。組織必須保持“貢獻”與“滿足”的平衡,這樣才能維持組織的存在。古蒙接受了巴納德的理論,並進一步指出:要求個人對組織有所貢獻,組織就必須先提供適當的報酬。西蒙稱之爲“誘因”即誘發貢獻的因素。誘因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它必須是能夠滿足個休需要的。對於組織來說,它提供的“誘因”必須大於“貢獻”或與之持平,這樣才能吸引參與者繼續爲組織服務,使組織得以存在與發展。如果“誘因”小於“貢獻”,組織成員就會產生不滿,工作積極性消退,爲組織所作的“貢獻”減少。從而威脅到組織的生存,嚴重的可能導致組織逐漸萎縮,甚至消亡。

帕森斯把組織看成一個“天然的社會系統”他認爲任何一個系統的存在都必須先解決下列問題:(1)適應環境。即對環境提出的要求應作出積極的反應。(2)達成目標。要樹立明確的目標,並通過各種手段與途徑去實現它。(3)統一協調。即要使組織內各個系統及其活動協調一致。(4)形態維持。即爭取社會的承認與支持。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就必須在組織內部建立次級系統,以分別處理相應的事務。一般而言,在組織內部應該建立:(1)決策系統,主要解決適應環境的問題。即根據環境提出的要求制訂計劃、作出決策,並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2)管理階層,主要解決統一協調的問題,使組織內部的各個子系統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3)技術系統,主要是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去實現組織目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