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花葉病毒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ō jù huā yè bìng dú

2 英文參考

Lettuce mosaic virus

LMV

3 中文名稱

萵苣花葉病毒

4 英文名稱

Lettuce mosaic virus;LMV

5 分類類型

7 GeneBank編號

[AJ278854]

8 長葉萵苣病毒

長葉萵苣病毒分佈廣泛,發生普遍,種植地區都有發病。一般病株零星,對生產無明顯影響,重時病株可達20%,嚴重影響長葉萵苣的產量和品質。

8.1 病毒特徵

長葉萵苣病毒病主要由萵苣花葉病毒(LMV)和黃瓜花葉病毒(CMV)侵染所致,部分由蒲公英黃花葉病毒(DYMV)侵染引起發病。LMV分類上屬馬鈴薯Y病毒科馬鈴薯Y病毒屬病毒粒子線狀,大小爲750nm,稀釋限點10~100倍,失毒溫度55-60℃ 10min,體外保毒時間2~3天。通過蚜蟲或汁液接觸摩擦傳毒。黃瓜花葉病毒(CMV)屬雀麥花葉病毒科黃瓜花葉病毒屬病毒粒子球狀,直徑28-30nm,稀釋限點1000~10000倍,鈍化溫度60~70℃ 10min,不耐乾燥,體外存活3-4天,蚜蟲傳毒。蒲公英黃花葉病毒(DYMV)是伴生病毒伴生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球形,直徑30nm,稀釋限點1000~10000倍,體外保毒2天,失毒溫度65-70℃,主要靠蚜蟲和種子傳毒。

8.2 症狀

全生產期都可發病,以苗期發病對生產影響大。病苗真葉初出現淡綠至黃白色不規則斑駁,葉緣不整齊,以後明脈並逐漸出現花葉或黃綠相間斑駁,或出現不規則褐色壞死斑點。成株染病多出現皺縮花葉,有的葉脈變褐,葉緣下卷。有時葉脈變褐或產生褐色壞死斑,病株明顯矮化

8.3 發病規律

病毒源主要來自臨近田間帶毒的萵苣萵筍菠菜等,種子也可帶毒。種子帶毒,苗期即可發病,田間主要通過蚜蟲傳播,汁液接觸摩擦也可傳染。桃蚜傳毒率最高,蘿蔔蚜、瓜蚜、大戟長管蚜也可傳毒。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和天氣相關,高溫乾旱病害較重,一般平均氣溫18℃以上和長時間缺水,病害發展迅速,病情也較重。

8.4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2)夏秋季種植,採用覆蓋遮陽網或棚膜上適當遮蔭栽培技術。露地種植採用與甜玉米菜豆套作,改善田間小氣候,預防發病。注意適期播種,出苗後小水勤澆,勿過分蹲苗。

(3)及時防治蚜蟲,減少傳毒,控制病情發展。苗期防蚜至關重要,要盡一切可能把傳毒蚜蟲消滅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氣溫升高後對採種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蟲更要早防。發病初期可噴灑葉面肥,增強植株抗病性,也可噴灑一些抗病毒製劑,如抗病毒1號油乳劑500倍液、1.5%植病靈Ⅱ號乳劑10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等,隔10天1次,根據病情發展連續防治2~3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