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感受器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ēn dù gǎn shòu qì

2 英文參考

thermal receptor,thermoreceptor

3 註解

溫度感受器是溫度刺激感受器,是溫度覺的媒介者。主要被認爲是屬於皮膚感受器,但確實得到鑑定的還不多。

4 動物

節肢動物,是指把突起伸向表皮細孔中的初級感覺細胞,但其它動物,通常是指皮膚內的遊離神經末梢。對於人類,盧芬尼小體(Ruffini’s body)被認爲是溫感受器(warmth receptor)或是溫器官(德Wrmeorgan),而克勞斯(Krause)小體(球狀小體)則被認爲是冷感受器(cold receptor)或冷器官(德Klteorgan)。前者形大,呈樹枝狀分佈遊離神經末梢,位於皮膚的較深部(300餘微米),後者呈小柱形結構,位於皮膚淺層。兩者分別各相當於溫點和冷點的位置。在冷覺極敏感乳房部位,克勞斯小體特別豐富。若在皮膚上塗以可卡因時,溫覺的麻痹比冷覺的麻痹出現的較遲。已知魚類的側線也能感受溫度刺激,但用脂、鯰魚等所進行的訓練實驗表明,溫、冷兩種感受器分佈於整個身體的表面,蛙的溫點和冷點也分佈於整個身體表面,而在頭部則更是稠密。最近,對腹蛇亞科的毒蛇(pit viper)的孔器——紅線感受器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被認爲是高等動物溫感的最早表現形式。節肢動物,一般副肢對溫度刺激十分敏感,由此可推斷出這裏的溫度感受器是特別多的,或存在着特別敏感感受器,雖然也有的象蝗蟲那樣,全身的溫度感受器都是一樣的,但蝨、臭蟲、竹節蟲等的溫度覺器官則是觸角蟋蟀溫度覺器官是前肢和口器。這些主要是感受高溫。在除掉昆蟲以外的無脊椎動物中,幾乎沒有一種動物具有這樣局部定位的有溫度感受功能感受器。有人認爲草履蟲體僅前半部具有溫度刺激感受功能,但尚未證實。

5 人體

5.1 外周溫度感受器

皮膚和某些粘膜上的溫度感受器,分爲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它們將皮膚及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傳遞體溫調節中樞。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當皮膚溫爲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爲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腹腔內臟溫度感受器,可稱爲深部溫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內臟溫度的變化,然後傳到體溫調節中樞

5.2 中樞溫度感受器

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脊髓都有對溫度變化敏感神經元:在溫度上升時衝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溫敏神經元;在溫度下降時衝動發放頻率增加者,稱冷敏神經元。在下丘腦前部和視前區溫敏神經元數目較多,網狀腦幹結構中則主要是冷敏神經元,但兩種神經元往往同時存在。中樞溫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經腦和脊髓血液溫度變化,並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繫,將衝動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