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蔘歸脾丸中藥部頒標準
4.1 拼音名
Renshen Guipi Wan
4.2 標準編號
WS3-B-0676-91
4.3 處方
人蔘 80g 白朮(麩炒) 160g 茯苓 160g 甘草(蜜炙) 40g 黃芪(蜜炙) 80g 當歸 160g 木香 40g 遠志(去甘草炙) 160g 龍眼肉 160g 酸棗仁(炒) 80g
4.4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 130~ 140g製成大蜜丸,即得。
4.5 性狀
本品爲棕黃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甘。
4.6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 4~6 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棱角銳尖。內種細胞棕黃色,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纖維成束或 散離,多碎斷,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兩端斷裂成帚狀或較平截。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昌,形成晶纖維。薄壁細胞紡錘形,壁略厚,有極微細的斜向交錯紋理。
(2) 取本品 9g,加氯仿40ml,加熱迴流 0.5小時,濾過,蒸乾,殘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0. 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 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7 檢查
4.8 功能與主治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體倦,面色萎黃以及脾不統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帶下等症。
4.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4.10 規格
每丸重 9g
4.11 貯藏
密封。
5 人蔘歸脾丸說明書
5.1 藥品名稱
5.2 藥品漢語拼音
Renshen Guipi Wan
5.3 劑型
每丸重9g。
5.4 性狀
5.5 人蔘歸脾丸的主要成份
人蔘,白朮(麩炒),茯苓,甘草(蜜炙) ,黃芪(蜜炙) ,當歸 ,木香,遠志(去甘草炙) ,龍眼肉,酸棗仁(炒)
5.6 人蔘歸脾丸的適應證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體倦,面色萎黃以及脾不統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帶下等症。
5.7 人蔘歸脾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5.8 人蔘歸脾丸的禁忌
身體壯實不虛者忌服。
5.9 注意事項
1.不宜和感冒類藥同時服用。
5.本品宜飯前服用或進食同時服。
6.服藥二週後症狀未改善,或服藥期間出現食慾不振,胃脘不適等症應去醫院就診。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及年老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5.10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5.11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6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歸脾湯
6.1 組成
人蔘、炒白朮、炒黃芪、茯苓、龍眼肉、當歸、遠志、炒酸棗仁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6.2 用法用量
加姜、棗,水煎服。
6.3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經候不準;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6.4 方解
方中參、術、苓、草補氣健脾;當歸、黃芪補氣生血;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能補益心脾。氣旺血生,則失眠。驚悸、健忘諸症自愈。
6.5 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可升高燙傷休克動物的血壓,促進休克期腸管收縮運動的恢復,改善消化道症狀,使呼吸加強加快,血糖上升,有助於抗休克。
6.6 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