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亡陰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wáng yīn

2 英文參考

yin depletion i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寒亡陰爲病證名[1]。指傷寒病誤汗、動血或誤下而致陰竭液脫的危候[1]。陰,指津液與血[1]。誤汗亡陰者,如《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爲難治。”動血亡陰者,如《傷寒尋源》:“少陰便膿血,是感君火熱化,奔迫太過,閉藏失職,關閘盡撤,不急治則亡陰。”誤下亡陰者,如《此事難知·下多亡陰》:“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熱結有形,須當除去已敗壞者,以致新陰。此所謂益陰而除火熱邪氣也。陽邪已去而復下之,反亡陰也。”亡陰常導致亡陽,治當急救真陰,或益氣回陽救陰,或急下存陰[1]

參見下厥上竭證下厥上竭證證候[2]。指少陰病誤用汗法所致的危候[2]。《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爲難治。”陽亡於下,厥從下起,故稱下厥;血從上出,陰竭於上,故稱上竭[2]。治療如四逆加人蔘湯六味回陽飲等方,滋陰回陽並顧,均可取法[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