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活動點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fū huó dòng diǎn

2 註解

皮膚活動點指與相應的內臟器官病理變化有關的皮膚上的一些小的區域。當內臟器官發生病理變化時,皮膚上某些點出現電位、溫度、感覺異常疼痛等變化。當刺激這些點時,內臟器官也出現相應反應。由於這些點在皮膚上的分佈呈動態性,即不同體質、不同情況下,這些碟點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前蘇聯學者巴特許別金在1945~1955年發表文章,將其稱爲皮膚活動點。研究表明,皮膚活動點與部分經穴部位相符,而且都具有代謝水平高,耗氧功能強,皮溫高,低電阻,高電位等特點。鑑於皮膚活動點與一定臟器、大腦部位有對應關係,可以根據皮膚活動點位置的大小測出內臟器官發生的變化。[1]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