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火喘逆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huǒ chuǎn nì

2 註解

內火喘逆爲病證名[1]。指陰虛火旺犯肺所致的氣喘[1]。《症因脈治·喘症論》:“內火喘逆之因:內而欲心妄動,外而起居如驚,五志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精竭血燥,內火刑金,肺氣焦滿而喘逆作矣。”症見喘逆自汗五心煩熱,口燥脣焦,得食稍減,少頃復發,時作時止,面赤便祕[1]。治宜審察火動之原,隨證施治[1]。如腎虛肝旺,宜養陰制火,用門冬飲子家祕肝腎丸肝火上衝,宜柴胡清肝散心火上炎,宜導赤各半湯;脾胃之火上衝,宜清胃湯肺火煎熬,宜石膏瀉白散等方[1]

參見陰虛喘火喘

陰虛喘爲病證名[2]。見《醫學入門·痰類》。又名陰虛喘逆[2]。指陰虛陽浮所致的氣喘[2]。《丹溪心法·喘》:“陰虛小腹下火起衝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症因脈治·喘症論》:“陰虛喘逆之因:陰血不足,五志厥陽之火,觸動衝任之火,自下衝上;陰精不足,龍雷之火,直衝上焦。”症見氣小腹直衝於上,喘聲重濁,擷肚抬身,乍進乍退,時止時作,或兼潮熱盜汗[2]。治宜滋陰養血或補益腎精爲主[2]陰血不足者,用四物湯加味;陰精不足者,用家祕天地煎家祕肝腎丸等方[2]

火喘爲病證名[3]。見《醫林繩墨·喘》。又名火炎上喘,或火炎肺胃喘。指火熱上逼,氣粗而盛的氣喘[3]。《丹溪心法·喘》:“戴雲: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本證多因胃有實火,膈有稠痰,痰火上衝,肺氣不降所致[3]。治宜清火滌痰清肅肺氣爲主[3]。方如導痰湯白虎湯枳殼黃芩瓜蔞仁等藥[3]火喘亦有因衝脈之火上逆而作者[3]。《東醫寶鑑·喘》:“平居則氣平和,行動氣促而喘者,是衝脈之火上攻也。”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7.

內火喘逆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