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éng, měng

2 英文參考

midge

sandfly

grasshopper

3 註解

蠓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爲一類體長1~3mm的小型昆蟲,成蟲黑色或深褐色,俗稱“小咬”或“墨蚊”。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我國報告近320種,主要者爲臺灣鋏蠓(Foreipomyia(L)taiwana)和同體庫蠓(Culicoides homotomus)。

4 蠓的形態

成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呈腎形。雄蠓兩眼相鄰接,雌蠓兩眼距離較遠。觸角絲狀,分15節。在觸角基部之後有單眼1對。口器爲刺吸式。中胸發達,前、後胸較小,胸部背面呈圓形隆起。翅短寬,翅上常有斑和微毛,其大小、顏色、位置等爲分類依據。足細長。腹部10節,雌蠓有尾須1對;雄蠓的第9、10腹節轉化爲外生殖器(圖1)。

圖1 蠓生活史

5 蠓的生活史與生態

蠓是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圖1)。

卵:長紡錘形,長約0.5mm,表面有縱列突起的小結節。卵產出時爲灰白色,漸變深色。在適宜的溫度下,約經5天孵化

幼蟲:細長,呈蠕蟲狀。分爲4齡,一蛉幼蟲長近1mm,四齡幼蟲約5~6mm。頭部深褐色,胸、腹部淡黃色。各體節有短毛,最後一節的毛較長。幼蟲生活於水中泥土表,以菌、藻類以及一些原生動物爲食。在27±1℃時,22~38天化蛹。

蛹:分頭胸部和腹部,體長2~5mm。早期淡黃色,羽化前呈深褐或黑色。頭胸部前端有眼1對,背面有呼吸管1對。腹部具刺和結節,最後一節有兩個尖突。蛹不活動,可見於水中或稍有積水的淤泥中,約5~7天羽化

雄蠓吸食植物汁液,僅雌蠓吸血。雌蠓吸血範圍較廣,在不同的種類有一定的傾向性,有的種類嗜吸人血,有的種類嗜吸禽類或畜類血。絕大多數種類的吸血活動是在白天、黎明或黃昏進行。成蟲多棲息於樹叢、竹林、雜草、洞穴等避風、避光處。當溫度、光照適合且無風時,成蟲即成羣飛出。蠓的飛行能力不強,一般不超過0.5km,其活動範圍限於棲息地周圍300m內。吸血蠓類交配時常有羣舞現象。交配後吸血,約3~4天后卵巢發育成熟產卵。通常雌蠓一生產卵2~3次,一次產卵量約50~150粒。

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與溫度關係密切。在夏季約需一個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視種類與地區不同而異。雄蠓交配後1~2天便死亡,雌蠓的壽命約一個月。一般以幼蟲或卵越冬

6 蠓的與疾病的關係

蠓叮吸人血,被叮咬處常出現局部反應和奇癢,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更重要的是蠓可傳播多種疾病。目前已知蠓可作爲18種人畜寄生蟲的媒介和可攜帶20餘種與人畜有關的病毒。在我國,蠓與人體疾病的關係瞭解得尚不夠清楚。在福建和廣東,曾於自然界捕獲的臺灣拉蠓體內分離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但該蠓是否可作傳播媒介,尚有待證實。

7 蠓的防制

蠓的種類多,數量大,孳生範圍廣泛,防制工作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進行。

1.在有吸血蠓類地帶野外作業的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可塗擦驅避劑,或可燃點艾草、樹枝,以煙驅蠓。

2.在人口聚居區,應搞好環境衛生,填平窪地,消滅孳生場所;對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蟲孳生地的溝、塘、水坑等環境用二二三、馬拉硫磷溴氰菊酯等進行滯留噴灑

3.出現局部腫、癢時,可用10%鹼水或氨水或用清涼油擦拭。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