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集註》

清 張志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一陰一陽者。始生之兩儀。應陰陽和平之人也。太陰少陰太陽少陽。應所生之四象也。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成此形氣。是以陰陽二十五人章。論地之五行。以生此形。故論五音之形。此論人合天之陰陽四象。故篇名通天。而論人之態也。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內葉訥惡去聲)趙庭霞曰。太陰之人。太偏於陰矣。其人陰險。故貪而不仁。陰內而陽外。故好內而惡出。湛湛。清潔貌。下齊。謙下整齊。足恭之態也。心和而不發。陰柔之性也。不務於時者。不通時務也。動而後之者。見人之舉動。而後隨之。柔順之態也。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好俱去聲)趙氏曰。少陰之人。少偏於陰。故小貪。然陰險之性。局量褊淺。故常好賊害之心。利人之失。而忌人之得也。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罔顧是非。爲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常悔。此太陽之人也。趙氏曰。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言大不慚。無必爲之志也。志發於四野者。放曠而肆志也。舉措罔顧是非者。恣意妄行。顛倒從違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雖敗而無常悔者。陽剛而矯強也。陽在外。故偏陽之人。好誇張於外。而無內之實行也。少陽之人。是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爲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趙氏曰。是諦好自貴者。好自審爲貴也。有小官則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內附者。陽性之外務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爲懼懼。無爲欣欣。惋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趙氏曰。居處安靜者。恬虛無也。無爲懼懼。無爲欣欣者。心安而不懼。志閒而少欲也。惋然從物。或與不爭者。與物無競。與世不爭也。與時變化者。隨世變遷。所謂禹稷顏回同道也。居尊而謙。其德愈光也。譚而不治者。無爲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陰陽和平之象。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則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古之善用鍼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偏陽之人。瀉陽補陰。偏陰之人。瀉陰補陽。此言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也。朱衛公曰。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古之善灸者。能啓陰陽之氣以上行。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趙庭霞曰。太陰之人。多陰無陽。故其陰血濃濁。陽氣者。通會於腠理。無陽。故衛氣所行之澀滯也。陰血多。故筋緩。血多氣少。故皮堅而濃。此陰陽不和之劇。不之疾瀉。不能移易也。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趙氏曰。在內者。五臟爲陰。六腑爲陽。多陰少陽。故六腑不調也。陽氣生於中焦。其陽明脈小者。生陽之本不足也。太陽之氣。生於水中。太陽脈大者。寒水之氣盛也。此陰陽不和。故其血易脫而氣易敗。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閔士先曰。多陰無陽。故不疾瀉其陰血。則陰陽不能移易。多陰少陽。故宜調之。蓋陰陽不和。自不能交相守矣。朱衛公曰。中下二焦之精氣。互相資生而資益者也。陽明脈小。太陽脈大。此先後天之氣不和。故易脫而易敗。倪仲玉曰。上節論在外之陰陽。此論在內之陰陽。蓋外有陰陽。而內有陰陽也。外不和必因於內。內不和必及於外。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陰重脫者陽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趙氏曰。無脫其陰而瀉其陽者。陽爲陰之固也。若陰氣重脫。則爲陽狂陰陽皆脫。則爲暴死。蓋陽爲陰之固。陰爲陽之守。陽氣生於陰中。陰重脫。則陽亦脫矣。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趙氏曰。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小胃而大腸者。以上爲陽而下爲陰也。經小而絡大者。以裏爲陰而表爲陽也。血在中而氣外者。陰在內而陽在外。血爲陰而氣爲陽也。故欲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如瀉氣。則氣脫而疾。致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閔士先曰。上節論瀉陽當防其陰脫。謂陰陽之二氣也。此以血爲陰而氣爲陽。充膚熱肉之氣。從裏之經隧。而出於絡脈皮膚。故欲實陰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至於三焦通會之元真。不可瀉也。瀉之則疾脫。脫則中氣不足。病不起也。此章論陰陽之理。參伍錯綜。蓋陰陽者。有名而無形。若以有形之腸胃經絡。表裏上下。皆可以論陰陽者也。朱衛公曰。陰陽血氣之源流。頭緒紛紜。須貫通全經。而後可以無惑。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趙庭霞曰。陰陽之氣和。氣有陰陽也。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血有陰陽也。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形中之陰陽也。審其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調其氣之盛虛也。如氣無盛虛。則以經取之。調其血之虛實也。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也。朱衛公曰。始論無形之四象。而漸及於有形之五行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衆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衆者也。(毋無同)趙氏曰。此論視其狀而即知其態也。蓋陰陽五態之人。與五音二十五人不同也。尤不合於衆人者也。故當視其形狀以別之。閔士先曰。在天呈象。在地成形。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前章論五行之形。而後合於六氣。此論陰陽四象。而複合於有形。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趙氏曰。然者。黑暗而無光明也。念然下意。即下齊足恭之意也。身半以下爲陰。是以臨臨然。脛之長大也。朱衛公曰。脛長大。故俯恭於身半以上。而未傴僂也。念然下意。而未僂者。形容其無陽之人。而作此態也。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險同)馬仲化曰。清然。冷貌。竊然者。消沮閉藏之貌也。以陰險賊害爲心。故有此態也。其立也躁而不靜。陰善躁也。行而似伏者。其內藏沉思反側之心故耳。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此太陽之人也。馬氏曰。車之向前曰軒。軒軒者。面高而軒昂也。儲儲挺然之狀。反身折者。腹仰而倨然也。此居處于于。好言大事之人。故有此狀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手。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趙氏曰。立則好仰。即反身折之狀。行則好搖者。初陽生動之象也。其兩臂兩手。常出於背者。謂常反挽其手於背。此皆輕倨傲慢之狀。無叉手掬恭之貌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然。愉愉然。HTHT然。豆豆然。衆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趙氏曰。委委雍雍。自得之貌。隨隨。不急遽也。。尊嚴貌。愉愉。和悅也。HTHT。目好貌。豆豆。有品也。蓋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胸中正。故眸子然而美好也。此陰陽和平之人。衆人皆曰君子。蓋自賢人以至於聖人。皆可以君子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