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集註》

清 張志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外揣第四十五

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受其調。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於一而終於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爲下。高不可爲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餘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爲一可乎。此章帝以九針之道。合而爲一。以應天道。夫九針者。始於一以應天。二以應地。三以應人。四以應時。五以應音。六以應律。七以應星。八以應風。九以應野。始於一而終於九者。合於天地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道之要。唯一而後能貫通。故九針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爲下。高不可爲蓋。恍惚無窮。流散無極。今欲如毫毛之繁雜者。渾束爲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餘願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爲一乎。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大與治小。治國與治家。夫惟道而已矣。故非獨針道。治國亦然。伯以九針之道。合於陰陽。推之可千可萬。合之惟歸於一。猶庖犧氏之卦象。有變易不易之理。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不外乎此。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此言渾束而爲一者。合於天之道也。日月麗天。繞地即轉。不失其光明之影。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如水與鏡。不失其照應之形。動靜有常。剛柔推蕩。如鼓與響。不失其傳應之聲。言天道也。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者。外可以揣內。內可以揣外。外內相應。天地之道也。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此言天地之道。而合於人道也。夫六氣主外。天之道也。五運主內。地之道也。而人亦應之。六氣運行於上下。以應十二經脈。如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五運出入於外內。以應五臟之氣。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是以五音五色之彰明於外者。五臟之氣着也。如五臟波盪於內。則五音不彰。五色不明矣。此外內相襲。若桴鼓影響之相應也。遠者司外揣內。應天之道也。近者司內揣外。應地之道也。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藏之靈蘭祕室。不敢妄泄也。楊元如曰。始雲高不可爲蓋。謂天之覆蓋於上也。又曰。天地之蓋。謂天包乎地之外。上下合而爲蓋也。此章始論合束爲一以應天道。然後提出天地陰陽上下外內。猶卦象之始於一而成兩。奇偶相合而爲三。三而三之成九。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是九針之道。合於天地人事四時之變。如雜之毫毛。若渾然爲一。復歸於天道之無極也。朱濟公曰。九針者。有九針之名。有九針之式。合而爲一。是爲微針矣。此篇照應首章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