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惠司

醫藥機構名稱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ǎng huì sī

2 註解

廣惠司爲元代主要的醫藥機構名稱。《元史·仁宗本紀》載:“廣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廣惠司是一種阿拉伯式醫院。公元1253~1259年,蒙古族軍隊佔領“波斯”一帶後,在城防軍中,有許多阿拉伯衛士,他們慣於接受阿拉伯治療方法。因此,於1270年(至元七年)設立廣惠司,聘用阿拉伯醫生,配製回回藥物。到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又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多倫)各設回回藥物院,其職能同於廣惠司廣惠司回回藥物院的建立,促進了我國與阿拉伯醫藥理論和治療經驗的交流,豐富了我國醫藥學的內容。[1]

元朝軍隊西征後。隨着西征勝利,回回醫藥大量傳入中原並逐步誕生了專門機構。這些機構的創始人是回回醫生愛薛(1227-1308年)。世祖中統年間(1260-1264年)愛薛建議設西域星曆、醫藥的專署。中統四年(1263年)世祖命其“掌西域星曆、醫藥二司事,後改廣惠司。”《元史》第八卷載:至元十年春正月,“改回回愛薛所立京師醫藥院,名廣惠司。”故廣惠司應在公元1273年就已名實俱在了。(近人另有1268、1273年之說)其任務有三:一是修制御用回回藥物;二是負責用回回藥物爲諸宿衛士治病,特別是爲回回人組成的侍衛部隊治病;三是用回回藥物救濟在京的孤寒貧民。總之,廣惠司是回回醫藥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機關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