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長肌腱轉移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éi gǔ zhǎng jī jiàn zhuǎn yí shù

3 手術圖解

切口

分離腓骨長、短肌腱,分別在腓骨肌腱溝及腓骨短肌止點切斷

⑶把腓骨短肌腱近端和腓骨長肌腱遠端縫合

分離腓骨長肌腱,經切口,至切口3抽出

⑸把腓骨長肌腱切口4中抽出

⑹在第1楔骨鑽孔

⑺把腓骨長肌腱轉移到第1楔骨內

⑻縫合4處切口,膠布固定抽出鋼絲

圖1 右側腓骨長肌腱轉移術

4 適應

各種原因引起的脛前肌癱瘓,使病足蹠屈外翻,影響功能,但腓骨肌功能好,可採用腓骨長肌腱轉移術以減弱足外翻的肌力,增強背伸力,矯正足外翻、蹠屈畸形

5 術前準備

一組或一個肌肉癱瘓後,肌力平衡失調,日久必然引起畸形,以及畸形後一系列功能性和結構性變化。因此在術前需詳細檢查,仔細分析,進行下列必要的準備:

1.肌肉癱瘓的數量和程度各不相同,由於癱瘓日期的長短,重力的影響,使用的多少以及畸形足的負重,可造成各不相同的畸形。幾乎每一個病人的畸形都有其特殊性,甚至同一個肌肉癱瘓往往可以引起不盡相同的畸形。因此,必須在術前對畸形肌肉癱瘓情況、未癱肌的肌力進行細緻的檢查和透徹的瞭解,並充分估計轉移後會不會發生新的不平衡,和發生新的畸形。這樣才能使手術設計符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很有可能使原來的畸形沒有得到矯正,反而又引起另一種畸形

2.所有軟組織攣縮性畸形以及骨結構畸形,必須在腱轉移前先予矯正,或在術前先予矯正。想依賴肌腱轉移後的肌力來矯正這些畸形是不符合原則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畸形矯正後,轉移肌肉才能保持矯正後的狀況和預防畸形的復發。

3.肌肉癱瘓後,肌力平衡失調,肢體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以致未癱瘓肌肉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肌力也相應減弱,關節活動也有所受限。所以,在術前應加強鍛鍊,輔以理療等,使功能儘可能恢復,肌力達到4~5級,以保證手術的效果。

4.術前2日按常規準備足夠範圍的皮膚。足部畸形後常在負重部位發生胼胝,術前需用溫水泡腳,使皮膚變軟、清潔,以利手術。

6 麻醉

下肢的手術:兒童多采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成人多選用單側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肢的手術:小兒可採用基礎麻醉加臂叢麻醉或全麻,成人用臂叢麻醉。如果病人合作,最好採用局麻,既安全,又可在術中隨時觀察肌腱轉移後的關節活動情況,和調整轉移肌腱的鬆緊程度,以保證手術效果。

7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稍墊高病肢。

2.切口 共有4個小切口[圖1 ⑴] 。

切口1 在外踝外側緣的外下方作短弧形切口,長約3cm;

切口2 在第5蹠骨基底部的外側,長約3cm;

切口3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上5~6cm處,長約3cm;

切口4 在第1楔骨背側作短直切口,長2cm。

3.分離腓骨肌腱 從切口1顯露並分別分離腓骨短肌腱和腓骨長肌腱。於切口2找到腓骨短肌的附着點和腓骨長肌腱進入骰骨的腓骨肌腱溝,在該兩處分別將此兩肌腱用尖刀切斷,再把腓骨短肌腱的近端與腓骨長肌腱的遠端作對端吻合[圖1 ⑵ ⑶]。

4.轉移肌腱 把腓骨長肌腱近端扎以縫線,從切口2經切口1至切口3抽出[圖1 ⑷]。向近端分離部分肌腹後,用長彎止血鉗從切口4到切口3作皮下隧道,把腓骨長肌腱經此皮下隧道從切口4中抽出[圖1 ⑸]。

5.固定肌腱 顯露第1楔骨,切開其背側骨膜,用骨鑽垂直鑽透第1楔骨,作一骨內隧道(圖1 ⑹]。用軟不鏽鋼絲採用抽出縫合法縫合腓骨長肌腱的斷端,再將鋼絲兩頭各穿一根直三角針,經第1楔骨的骨內隧道,穿透足底軟組織皮膚,兩根鋼絲的皮膚穿出點應相距2~4mm,並穿過鈕釦上的兩孔,在踝關節功能位時慢慢收緊鋼絲,將肌腱拉入隧道,直至該肌有一定的張力後將兩鋼絲在鈕釦外擰結固定[圖1 ⑺],鈕釦與皮膚間墊數層紗布保護。這樣,肌腱被埋入骨隧道中。在肌腱縫合鋼絲的上角穿過抽出鋼絲,作爲日後抽出固定肌腱的鋼絲之用,這根鋼絲從切口4的上角引出,固定在踝部皮膚外。最後分別縫合1、2、3、4切口[圖1 ⑻]。

8 中注意事項

1.腓骨肌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及第3腓骨肌,用此肌轉移時最多僅能取其兩條肌腱,一般多單取腓骨長肌腱轉移

2.轉移肌腱選擇新止點很重要,應根據肌肉癱瘓的情況以及有無其他肌腱轉移來定。如果術前測定腓骨短肌肌力好,則腓骨長肌腱轉移至足背中線內側的第1楔骨或第1蹠骨上;腓骨短肌肌力弱時,應轉移至足背中部。如果要加強足背伸力或矯正爪形趾,需將伸肌腱轉移至第1蹠骨頭部時,腓骨長肌腱則需移至足背中線或稍偏外的部位。

3.當同時轉移腓骨頭長肌腱與伸肌腱時,應有專人將足保持功能位,注意兩塊肌肉要有一定的張力,不能一鬆一緊,才能維持術後足的平衡,獲得較好的功能

9 術後處理

術後用前、後石膏託將病足固定在輕度內翻位,2周後拆除皮膚縫線,3周後抽出腱內鋼絲,要換筒形石膏,再固定3周後拆除,開始功能鍛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