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痙

中醫病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ér jìng

2 註解

兒痙爲病名,即子癇[1]。見高淑濂《胎產方案》。

子癇亦名妊娠痙妊娠風痙風痙妊娠癇症、兒暈兒風兒痙子冒胎風。出《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二。指妊娠期間突然仆倒,昏不識人四肢抽搐,少時自醒,醒後復發的病證。多因平素肝腎陰虛,孕後陰血益虛,陰虛陽亢,導致肝風內擾,虛火上炎,引動心火,風火相扇所致。治宜平肝潛陽滋陰清熱。方用羚羊角散,或天麻鉤藤湯。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鳴,目吊口噤者,治宜清熱滌痰,上方加竹瀝膽南星;若抽搐不止,昏不識人者,配合鍼灸急救,抽搐不止,針曲池承山太沖;昏不識人,針人中內關百會風池湧泉牙關緊閉,針下關頰車[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

治療兒痙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