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án jiǎn cǎ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蠶繭草

2.1 拼音名

Cán Jiǎn Cǎo

2.2 別名

蓼子草、小蓼子草、紅蓼子

2.3 來源

蓼科蓼屬植物蠶繭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的全草。秋季採集,曬乾

2.4 性味

辛,溫。

2.5 功能主治

散寒活血,止痢。用於腰膝寒痛麻疹,菌痢。

2.6 用法用量

2~3錢。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蠶繭草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3.2 拼音名

Cán Jiǎn Cǎo

3.3 別名

紫蓼、水嚨蚣、香燭乾子(江蘇),小蓼子草、寥於草

3.4 來源

藥材基源:爲蓼科植物蠶繭草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

採收和儲藏:花期採收,鮮用或晾乾。

3.5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棕褐色,單一或分枝,節部常膨大。葉互生;幾無柄;托葉鞘筒狀,外面有緊貼刺毛,邊緣睫毛較長;葉片披針形,長6-12cm,寬1-1.5cm,先端漸尖,兩面有伏毛及細小腺點,有時無毛,但葉脈及葉緣往往有緊貼刺毛。穗狀花序,長可達10cm;苞片有緣毛,內有4-6朵花,花梗伸出苞外;花被5裂,白色或淡紅色;雄蕊8;花柱2-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兩面凸出,長約2mm,黑色,有光澤,包乾宿存花被內。花期9-10月。

3.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水溝、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3.7 性狀

性狀鑑別 莖技圓柱形,上部或有分枝,表面棕褐色,無毛,斷面中空。葉皺縮,易破碎,亞革質,長橢圓狀披形或披外形,長6-12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短伏毛;托葉鞘筒狀,褐色,膜質,先端截形,有長緣毛。花序穗狀,圓柱形,常2-3個,間或單個着生枝端;花被白色或黃白色,長3-6mm。瘦果卵圓形,兩面凸出,黑色,有光澤,包被於宿存花被內。氣微,味微澀。

3.8 化學成份

蠶繭草葉含矢車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diglucoside),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1]。

3.9 藥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本品乙醇浸膏按一定比例混於飼料中喂飼小鼠,含藥量7.5%、15%、20%、25%、30%、組小鼠的懷孕率分別爲93%、80%、46%、20%、20%,表明含藥量20%以上時能顯着降低小鼠懷孕率。進一步研究表明,本品對家兔反射排卵抑制作用,但有加強雌激素作用,並能使雌小鼠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活性下降,其抗生育作用,可能與二作用相關[1,2]。

2.毒性 蠶繭草乙醇提取物小鼠胃的LD50爲31.5g/kg[1,2]。

3.10 性味

辛;性溫

3.11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透疹。主瘡瘍腫痛;諸蟲咬傷;腹瀉痢疾;腰膝寒痛麻疹透發不暢。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3.13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蠶及諸蟲咬人 ,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搗敷瘡。

3.14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