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血虛風燥證

中醫證名 中醫學 白疕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bǐ ·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參考

white crust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白疕·血虛風燥證(white crust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虛風燥,以皮損色淡,部分消退鱗屑較多,伴口乾,便幹,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緩爲常見症的白疕證候[1]

4 症狀

白疕·血虛風燥證患者皮損色淡,部分消退鱗屑較多;伴口乾,便於;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

5 辨證分析

久病體虛,陰血虧損,肌膚失養,故皮損色淡,鱗屑較多;陰血不足,津虧失潤則口乾、便幹;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爲血虛風燥之象。

7 方藥治療

白疕·血虛風燥證可用四物湯消風散加減治療。

另可選用中成藥抗銀片、青黛丸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片等內服。

8 關於白疕

白疕(white crust;psoriasis)爲病名[2]。見《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蛇蝨疕風松皮癬[2]。是指以皮損狀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爲主要表現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疾病[2]。因風寒風熱鬱於肌膚,營衛失調;或營血不足,運行不暢,瘀於肌表,致使肌膚失養而成此病[2]。男性多於女性,北方多於南方,春冬季易發或加重,夏秋季多緩解,在自然人羣中的發病率爲0.1%~3%。

外科大成》:“白疕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疕,俗稱蛇蝨,由風邪客於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

外科證治全書》:“白疕,一名疕風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間皮厚而莫能搔癢。因歲金大過,至秋深燥金用事,易得此證,多患於血虛體瘦之人。”

白疕相當於西醫的銀屑病[2]

詳見白疕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0.

治療白疕·血虛風燥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