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中文名稱

腸桿菌噬菌體Mu

2 英文名稱

Enterobacteria phage Mu;Mu

3 分類類型

5 GeneBank編號

[AF083977]

6 噬菌體Mu

噬菌體Mu是在用大腸桿菌測試P1溶原性時偶然發現的,由於它能引起突變,因而稱爲誘變噬菌體Mu。噬菌體Mu顆粒由20面體頭和一個可收縮的類似於偶數噬菌體的尾組成,頭直徑540A,,收縮尾鞘長1000A,寬180A。尾終止於基板,基板有刺,放射出尾絲。噬菌體Mu作爲溫和噬菌體轉座子具有雙重性質,它是已知最大和最有效的轉座因子之一,利用非複製轉座將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組,通過複製轉座過程複製自己的基因組。已通過實驗證明,噬菌體Mu是體內和體外研究轉座的有效系統,在細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是有用的工具。另外,噬菌體Mu有許多有趣的特性,它通過位點特異性重組轉換DNA片段改變它的宿主範圍和利用甲基化作爲基因表達的正調節物。

7 噬菌體Mu DNA的遺傳結構

病毒基因組爲37kb的雙鏈線狀DNA分子,G+C含量爲50%,但DNA中的鹼基分佈不均勻。當噬菌體DNA變性和復性時展現兩個特有的特性。一類復性分子是線狀雙鏈,在分子的一端有非復性的單鏈分裂末端(SE),另一類分子有一復性的泡,稱爲G泡。復性的DNA片段可分爲幾個部分,來源於左末端長的雙鏈片段叫α,在右末端短的片段叫β,α和β之間的單鏈片段構成G泡,未復性的可變末端叫做分裂末端(VE),分裂末端長度在500到3000bp之間。噬菌體Mu左右末端可變序列來源於宿主DNA的不同片段,這是噬菌體Mu

DNA隨機整合宿主基因組,後來又被頭包裝的結果。 α區包括基因組的左端到G片段的開始。左端第一個基因免疫阻遏基因c,因此這個末端也稱爲免疫末端,c和ner參與溶原和裂解發育的調節。C編碼阻遏物對一個溶原菌的建立和維持是必需的,提供溶原菌超感染免疫。ner是裂解阻遏物,是早期轉錄的負調節物。接着的A和B參與轉座和複製,隨後根據不同表型有6個次要或輔助功能基因,它們分別爲cim、kil、gam、sot、arm和lig。其中cim控制免疫性,kil負責殺死宿主細胞,cim和kil可能是相同基因的不同表型;gam抑制外切核酸酶消化噬菌體Mu DNA;sot刺激噬菌體Mu DNA的轉染,可能與gam一致;arm擴大噬菌體DNA的複製,是刺激mini-Mu DNA複製的位置,在這個區域插入或缺失的突變噬菌體產生非常小的噬斑;lig能替代大腸桿菌T4連接酶,也能互補T4amG39突變體拓撲異構酶的活性。C爲晚期轉錄的激活物,晚期基因表達必需C表達。lys在噬菌體發育末期裂解宿主細胞。D、E、H、F、G、I、T、J參與頭的形態形成,T是主要頭蛋白基因。K、L、M、N、P、Q、V、W、R、S、U參與尾的形態簡稱,L編碼主要尾蛋白,包括尾鞘,基因K對決定尾的正常長度是必需的。G片段內包含s基因,s、s’、u和 u’是參與尾絲合成的基因。G片段倒位控制噬菌體宿主範圍。β區是右末端,包括gin、com和mom,其中gin催化G區的倒位;com是序列特異性mRNA結合蛋白,參與mom基因轉錄後調節;mom基因編碼DNA的修飾功能,保護Mu噬菌體DNA免受限制。

8 Mu噬菌體的生活週期

Mu噬菌體能感染各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吸附敏感細胞的速率因條件而異,在37℃條件下,大多數吸附在45分鐘內完成。如果感染的Mu噬菌體基因末端連接起來形成att位點,就能整合宿主DNA。

當Mu噬菌體感染一個敏感細菌時,首先注入DNA右端,感染噬菌體可以裂解發育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也可以形成溶原菌,溶原性主要由阻遏基因c決定。Mu噬菌體的獨特特性是,不論它是作爲前噬菌體形式存在,還是在裂解複製中,其基因組總是整合宿主DNA中。感染之後,可看到兩種形式的整合感染5-10分鐘內觀察到高頻率整合,導致裂解生長。低頻率整合導致形成穩定的溶原菌,可以持續很長時間。高頻率整合需要基因A合B,而B突變僅減少溶原化10倍。Mu噬菌體的溶原化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過程,據測定,單個感染循環中絕大多數細胞倍殺死,只有1%-10%的細胞存活成爲溶原菌。

9 Mu噬菌體發育的調節

Mu噬菌體感染敏感菌株或熱誘導阻遏基因ts突變的溶原菌,起始發育裂解的時間相同。在42C,25分鐘開始產生噬菌體,50-60分鐘裂解完成,裂解量150-200。Mu噬菌體發育的時間隨生長條件而變化,特別是對細胞濃度敏感,因此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發育時間可以增加或減少。Mu噬菌體的裂解發育受早、中、晚轉錄的調節控制。在整個裂解循環中,Mu噬菌體基因組的轉錄幾乎僅從右向轉錄噬菌體的產生需要宿主RNA聚合酶。

10 轉座機制

Mu噬菌體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轉座因子之一,它編碼兩個轉座蛋白,一個是由66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MuA蛋白,或稱爲轉座酶(75kDa),另一個是MuB蛋白。轉座酶可分成功能不同的3個結構域結構域I(1-247aa)負責兩個DNA的識別功能結構域I α(1-77 aa)是一個右翼的螺旋-轉角-螺旋結構域,結合類似增強子的DNA,在轉座裝配時,通常需要這樣的相互作用結構域Iβ(77-247aa)是一個二分位點DNA特異性DNA結構域,它識別緊位於基因組末端的6個轉座結合位點(att位點)。結構域II(248-574aa)是Mu噬菌體轉座酶的核心區,其中結構域IIα(248-490aa)含有許多在其它轉座酶和整合酶中發現的DDE基序,這種DDE基序與二價金屬離子的結合有關,可能在催化中起關鍵作用

結構域IIβ(491-574aa)含有大的正電荷區,暴露於他的表面,負責結構域II的非特異性DNA結合活性。結構域III(575-663aa)也有兩個功能區,結構域IIIα(576-603aa)具有非特異性DNA結合和核酸酶活性,與各自轉座酶單體的DDE基序相結合,形成供體切割的活性部位。結構域IIIβ和MuB相互作用,促進鏈轉移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