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熱感度測定法

鍼灸工具 中醫治法 鍼灸學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ī rè gǎn dù cè dìng fǎ

2 英文參考

Heat feeling determination

3 註解

知熱感度測定法爲日本學者赤羽幸兵衛首先發現。即利用線香或特製的電熱器作熱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測定溫熱感覺靈敏度,通過對左右敏感度差異的分析,來診斷臟腑經絡虛實,並據以擬方配穴,是臨牀中的一種診療方法[1]

知熱感度測定法是以經絡學說爲理論指導,通過穴位對恆溫的敏感程度變化,測知經絡臟腑虛實方法

1953年,日本鍼灸醫師赤羽幸兵衛發現,在臟腑經絡有病變時,相應經脈井穴和背部俞穴溫熱刺激敏感程度也發生改變,表現爲左右失去平衡。因此,可用熱源刺激兩側十二井穴背俞穴,測定其對溫熱敏感度,並比較左右兩側的數值差異,從而分析各經的虛實和左右不平衡現象。一般採用特定的線香爲熱源(也有用其它電熱器的),對準測定穴位做靠近和離開的節律動作,每次約隔半秒,過快過慢均不適宜。當受試者感到灼燙時,記錄移動的次數作爲知熱感度的數值。一般測試的順序是先手後足,在同名經穴上是先左後右,依次探測。正常人左右同名穴的知熱感度基本對稱,如果左右兩側的測值相差一倍至數倍,即是病態。數值高者常爲虛的表現,低者爲實的表現,根據相應穴位知熱感度的變化和左右失衡情況,可以辨別疾病的部位和虛實。以作爲診斷和選穴的參考。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