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穴位结扎法
概述:穴位结扎,是指在选定的腧穴部位,将羊肠线穿入穴内作不同形式的结扎,借持续刺激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穿线:用持针钳夹住带羊肠线的大号缝皮三角针,由切口进入,经深部肌层至对侧出针处穿出皮肤,然后回过来再由出针也刺入,经浅肌层或筋膜层,由原切口穿出。疗程: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一般15~
-
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第二掌骨侧诊法主要采用压痛法,依据中医学的藏象原理和经络原理,体表穴位和体内的宏观部位存在信息双向通路,当机体某器官病变时,在体表对应穴位有压痛反射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第二掌骨侧治法:在治法上,可以通过给该有特异性反射的穴位以刺激信号,来调理其在身体上对应部位的病理变化。
-
腧穴形态学
腧穴形态学即应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腧穴的形态结构。近代学者通过尸体解剖,并联系针感与机能进行了许多综合性的观察,从经络学说或神经、神经体液学说等多种途径,运用实验形态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新的科学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穴位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
磁场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磁场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为磁疗术语。近年来应用磁疗仪器将药物离子导入穴内,不但可以通过磁力线刺激穴位,通经走络,还能使药物摄入体内、融于体液,更快地作用于病变组织,使药物、磁场和经络穴位的效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临床上根据诊断、辨证,选择对症的主药,将其分别制成酊剂或合并制成浓缩液。
-
针刺镇痛的经络机理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
-
针刺镇痛
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各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经脉上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
-
舒张押手法
舒张押手法为针刺时押手法之一。指用左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将穴位附近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后,右手持针从左拇指、食指或食指、中指的中间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舒张押手法又称撑开押手法。是将左手拇、食二指平放于穴位上,然后分开两指,使穴位处皮肤绷紧以便进针的押手方法。
-
水针麻醉
水针麻醉为针刺麻醉法之一种。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临床上各种手术均常规选取安眠2穴,并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穴位,如甲状腺手术取安眠2、天窗、合谷(患侧)。0.2毫升,或在注射用水中加入少量杜冷丁(每10毫升注射用水中加入杜冷丁3~
-
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因而设想,在中枢内存在着一些机能上相互关联的,细胞,只要其中一点兴奋,就会波及这个细胞组内的其它神经细胞,由此可以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传线的原因。推论经络发生在大脑皮层,通过神经过程的泛化机制而起作用的。
-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其根据是:(1)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3)“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6)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
-
直推法
概述:直推法为推拿手法名。直推法-拇指侧推法直推法-剑指推法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出《黄帝内经灵枢》。
-
口腔病针灸法
口腔病针灸法包括针刺、艾灸、灯火炙、耳针(含耳穴磁针)、指针、气功红外线信息治疗仪穴位信息输入、激光穴位照射、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方法。一般实火多取手、足阳明经穴位,用泻法;虚证多取足少阴经穴位,用补法。适用于牙痛、三又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和拔牙等。
-
气针疗法
气针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空气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空气在被吸收过程中一定时间内的占位刺激,以调整经络功能,产生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等症。取穴时一般选用损伤部位同附近有关经络的穴位,如腕关节扭伤可取内关、外关等穴;踝关节扭伤可取足三里、绝骨等穴位。10毫升的注射器,5~
-
旋推法
注意事项: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出《黄帝内经灵枢》。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推拿手法。
-
天应穴
天应穴穴位分类名,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凡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三百六十五节
节,指经络气血流注出入的部位,即穴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者,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三百六十五是约数,当时实际穴位不足此数,有时也略称“三百六十节”(《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
皇甫谧
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甫谧215-282年。
-
针麻诱导
针麻诱导指在针刺麻醉手术之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针刺,使机体逐步进入适应和麻醉状态的过程。针麻与药麻的作用原理不同,它是通过动员机体的调整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包括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这种调整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普通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普遍运针,时间稍长;
-
皮神经穴
皮神经穴为穴位现代分类之一。由于全部经穴浅表部分都分布有皮神经及其末梢,因此经穴都可以作为皮神经穴。当临床经常时将那些分布在头颅部、脊柱两侧、四肢部、耳部等处的穴位,以及穴位周围皮肤作为皮神经穴使用。这类穴位对一般痛症、局部皮肤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慢性病有较好疗效。
-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为书名。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可寻。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掐穴
掐穴是指用拇指或食指爪甲紧紧按切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点穴
概述:点穴:1.在人体上确定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漆针疗法
漆针疗法为针刺治疗方法之一。指在穴位上放置药物,用针尖刺破皮肤,使药力透入组织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冷麻不仁、鹤膝风、漏肩风、腰腿酸痛等。所用药物有乳香、肉桂、川乌、血竭、京墨各为末等分,醋适量,先以文火煎透,然后盛入器皿内多次蒸炖,用时拌入少许麝香。
-
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是针刺疗法之一。该法穴位以《灵枢·五色》中面部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并将之分为额区、鼻区、眼区、口区、耳区、颧区和颊区,每区均有面针专穴(或单或双)。l寸毫针徐徐刺入,针刺的角度和方向应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而确定,一般额、鼻、口旁多用斜刺或横刺,颊部可以直刺,并可根据需要采用透穴法。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远节段取穴
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刺麻醉中,颅脑手术用颧谬,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胸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
-
以痛为输
以痛为输为以针灸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意指对于某些病证,可以在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穴位进行治疗。因为这种穴位既无穴名,也无定位,所以后世有阿是穴、不定穴、天应穴之称。应用时又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
-
新穴
新穴是指一般将新近发现的穴位称作新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医务人员在应用针灸防病治病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总结了许多新的穴位。这些穴位,有的是根据经络学说和解剖生理知识结合临床总结出来的,有的是在探查疾病反应点的基础上发现的;有的原是某些地区的民间用穴经过总结加以推广的。
-
激光针灸
与传统针灸方法相比,其特点是无针刺引起的疼痛,对组织无损害,无滞针、断针及针穴感染之可能,不但有类似针灸的作用,同时还有激光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物效应。二氧化碳(CO2)激光照射穴位既有热作用,又有刺激作用,可用作激光灸,但其穿透组织不深(约0.21mm),只对皮肤表浅层起作用;
-
压痛点
压痛点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后世亦称不定穴、天应穴等。
-
十四经穴断面解剖立体模型
由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研制并已通过省级鉴定。通过十四经穴断面解剖立体模型,可直接观察到体表十四经络的循行路线和所属穴位的定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内部位置;与现有针灸模型相比更新颖、直观、实用,为针灸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较可靠的经穴定位和解剖学模式依据。
-
推拿麻醉
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使病人能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方法。推拿麻醉的操作: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运用有关经脉上的穴位组成处方,尤其运用深层有骨面可以作手法支撑点的穴位,如拔牙术及颈部手术取合谷,输卵管结扎术取三阴交等。术前诱导主要应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手法要柔和、深透;
-
押手
押手(pressinghand)是指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毫针进针时,两手同时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多用右手)称为刺手,配合作按押穴位动作的手(多用左手)称为押手。押手具有固定穴位,防止针体弯曲,减轻进针疼痛而使进针顺利等作用。《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
-
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是运用各种手法或动作于人体体表,将作用力传导于皮肤、肌肉、经穴,达到疏经活络、调整气血、增强抗病能力,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现统称推拿学。根据不同的操作手法和治疗范围,形成许多按摩法,如小儿推拿、正骨推拿、运动按摩、保健推拿、内功推拿等,如青少年的眼保健操即为自我保健推拿。
-
隐性感传
隐性感传即针刺穴位时,受试者没有体察到感传路线的存在。方法是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如果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与古典该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它的潜在活动称为隐性感传。
-
针麻诱导期
针麻诱导期为针麻术语。针刺麻醉是依赖针刺的手段调动机体调整功能来实现镇痛作用的,除了在神经系统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外,体液系统也参与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所用穴位的特点和刺激方法有关。若针刺穴位在神经干或支上时间可稍短,如针刺穴位远离手术区时间可稍长;手法刺激的时间一般比电针刺激的略长。
-
斜刺
概述:斜刺(obliqueinsertionofneedle)是指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4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在某些针刺法中,为了掌握针感必须应用斜刺。主要用于骨骼边缘和肌肉较薄处的穴位。邻近重要脏器的胸胁、上背等处的穴位,也可采用斜刺以防伤及内脏。在运用某些针刺手法进行催气时亦常使用。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针刺复合麻醉
一般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而且术后疼痛较轻,可以早期进食和早期活动,加上针刺具有调动和加强体内抗病能力的作用,故能加速术后康复过程。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因而对麻醉药物过敏者,或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应用针麻有利于保证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安全。
-
爪切
《针灸大成》:“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参见爪法、切法: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时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为《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
-
良导点
良导点为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根据经络生物电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穴位上的皮肤呈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穴性
穴性指穴位所具有的性能。意义与药性相同。穴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穴位本身的主治作用。但由于穴位的主治具有双向性特点,所以各类穴性只能是相对的。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目前,针灸界对穴性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随着腧穴研究的深化,今后将逐步趋向合理。
-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是由台湾著名针灸师董景昌传授的针刺穴位的总称。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弱激光美容技术
适应证:弱激光通常作为激光针灸照射穴位或病变部位,治疗皮肤细小皱纹、斑秃、白癜风、酒渣鼻、冻疮、痤疮、增生性瘢痕、带状疱疹等病。禁忌证:对光敏感者慎用。2.选择适当的体位和穴位,暴露治疗部位,必要时患者戴眼罩或防护镜。2.根据不同病种、部位及面积大小选择激光的波长、照射功率密度、照射时间和疗程。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
高压交变电场疗法
操作名称:高压交变电场疗法适应证:高压交变电场疗法适用于:1.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血管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脑血管意外恢复期及后遗症、偏头痛。3.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软组织损伤、骨折、骨关节病等。方法:1.将长方形电极板置于木椅上,患者脱鞋坐在电极板上,双足踩在绝缘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