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實質研究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shí zhì yán jiū

2 英文參考

Study on essence of spleen

脾實質研究指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技術和方法,通過臨牀觀察和動物實驗等途徑,探討中醫脾本質的研究課題。例如運用解剖、生理、組織病理學探討中醫脾的實質。

3 中醫脾、西醫脾的認識

有人建議:中醫之牌不變,改西醫之脾爲“淋髒”或“脾淋”髒;或西醫之脾不變,將中醫之脾後加一“胰”字爲“脾胰”。

4 脾主運化

中醫的脾胃學說,實際已成爲現代醫學消化系統的同義語。近年消化多肽激素的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除胰島所分泌的激素外,胃腸道也發現含有很多的內分泌細胞,其細胞總數超過任何一種內分泌腺。其與胰島激素之間在結構作用等方面均有共同的規律,並相互影響,故日本提出,稱爲胃腸胰內分泌系(GEP系)。

5 脾合胃

近年已明確指出消化道也是內分泌的場所,形成胃腸胰內分泌系。如胰臟與胃腸道所分泌的胃泌素聯合作用,爲最強的胃酸分泌刺激劑,有促進胃壁細胞分泌鹽酸等功用。長期胃泌素增高,可引起消化性潰瘍,但對低胃酸症或胃下垂患者,有良好效應。如胃竇、小腸分泌的胰泌素,能增加胰消化液量和CI-、HCO3-的分泌,且可拮抗胃泌素的泌酸等作用,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

6 脾統血

近年發現脾虛患者造血功能一般均下降,同時免疫功能亦有降低趨勢。脾淋(脾臟)確是血庫之一,不但可以貯存和調節血量,而且有造血機能,可以產生淋巴細脆及單核細胞,並且還有吞噬和免疫防禦的功能,因而對出血性疾病,特別是免疫性出血的疾病,確有重要的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