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噎隔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shāng yē gé

2 英文參考

dysphagia with internal injur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內傷噎隔爲病證名[1]。多因憂愁鬱結,五志之火皆動,日夜煎熬,津液乾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謹,積熱消陰等所致[1]。《症因脈治》卷二:“飲食之間,漸覺難下,或下嚥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漸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乾糧,此內傷噎隔之症也。”治宜生津養胃爲主,可用二母二冬湯[1]。虛者[1]生脈散加養血之藥,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結於胃脘,不可用凝滯之藥,先用清痰清火,開豁化痰,宜《金匱要略方論麥門冬湯竹瀝薑汁蘆根汁,以開通中脘結痰,隨以養陰生津治本[1]。若膏粱積熱本元旺者,可酌用承氣湯[1]

參見噎膈噎膈爲病名[2]。見《嚴氏濟生方》卷二。《內經》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2]。《備急千金要方》稱噎塞[2]。又名膈噎、噎、膈、膈氣[2]。指食人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2]。《醫貫》卷五:“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6.

治療內傷噎隔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內傷噎隔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