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宋 成無己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傷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築築踢踢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虛也。二者停飲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者也。飲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飲而悸者也。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爲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爲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則爲悸也。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與氣虛而悸者。則又甚焉。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發汗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是數者。皆汗後挾邪者。與其氣虛而悸者。有以異也。或鎮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又飲水過多。水飲不爲宣佈。留心下。甚者則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飲之爲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於肺則爲喘爲咳。傳於胃則爲噦爲KT。溢於皮膚。則爲腫。漬於腸間。則爲利下。不可緩之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與茯苓甘草湯。後治其厥。不爾水漬於胃。必作利也。厥爲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氣淺者乎。醫者可不深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