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宋 成無己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煩熱

傷寒煩熱。何以明之。煩者熱也。與發熱若同而異也。發熱者。怫怫然發於肌表。有時而已者是也。煩者爲煩而熱。無時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熱。而煩熱爲熱所煩。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故謂之煩熱。經曰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曰。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再與桂枝湯。又曰。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即此觀之。煩爲表熱明矣。故又有煩疼。即是熱疼。又有煩渴。即是熱渴也。以煩爲熱。又何疑焉。至於胸中煩。心中煩。內虛煩。須皆以煩爲熱。設傷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與脈和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又皆爲欲解。所以言大煩者。以肌表大熱。則是邪熱欲去。泄達於外也。故爲欲解。內經曰。謹熟陰陽。以意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