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宋 成無己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筋惕肉

傷寒筋惕肉。何以明之。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者。必然之證也。其於筋惕肉。非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汗多汗。則有之矣。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而跳。然而動也。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爲逆也。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頭眩汗不止。筋惕肉。即是觀之。筋惕肉。由發汗亡陽陽虛可見矣。茲雖逆也。止於發汗亡陽表虛。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或因吐下發汗表裏俱虛。而有此狀者。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經曰。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七八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咽喉眩冒筋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爲逆之甚者也。太陽病發汗。復下之後。表裏俱虛。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者難治。茲爲逆之甚者也。發汗吐下。庸可忽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