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宋 成無己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傷寒懊。何以明之。懊者懊惱之懊。者鬱悶之貌。即心中懊懊惱惱。煩煩。鬱郁然不舒暢。憤憤然無奈。比之煩悶而甚者。懊也。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胸心之間。故如是也。經曰。表未解。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又曰。下之益煩。心中懊如飢。即是陽氣內陷。爲諸懊也。其治之法。或吐之。或下之。若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而不結胸。心中懊。飢不能食。但頭汗出。二者爲邪熱鬱於胸中。當須梔子豉湯吐之。以湧其結熱也。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與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必發黃。二者爲邪熱結於胃中。當須大承氣湯茵陳湯攻之。以滌其內熱也。識諸此者。吐下之不瘥。湯劑之適當。則無不愈者。一或當汗反吐。療熱以溫。則變證百出。斑出黃生者多矣。其爲醫者。請精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