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2005 nián nuò bèi ěr shēng lǐ xué huò yī xué jiǎng

2 註解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獲得,獲獎原因是“發現了幽門桿菌以及這種細菌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沃倫早在1979年就獲得了對幽門桿菌的初步發現,但因有悖於當時的醫學認識而不爲人所承認,直至他隨後和馬歇爾合作堅持繼續研究,最終才逐漸獲得衆人的肯定。而爲了證明致病機理,馬歇爾還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結果着實大病一場。從這個角度來看,兩人“固執己見”的創新精神和爲科學獻身的精神,也是他們理應贏得尊重的一個重要因素。

1979年4月,澳大利亞珀斯皇家醫院42歲的研究人員沃倫在一份胃黏膜活體標本中,意外地發現一條奇怪的藍線,他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是無數細菌緊粘着胃上皮。也許他當時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項能夠在200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重大發現。

沃倫把自己的發現拿給同事們看,但同事們都說看不到。這讓沃倫十分氣惱。於是他嘗試着對切片進行了染色處理,結果細菌清晰可見,而且數量比預想的更多。接下來,沃倫繼續在其他活體標本中尋找這種細菌。由於這種細菌總是出現在慢性胃炎標本中,沃倫意識到,這種細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密切關係。

然而,這項發現並不符合當時“正統”的醫學理念。當時的醫學界認爲,健康的胃是無菌的,因爲胃酸會將人吞入的細菌迅速殺滅。衆人的質疑,並沒有動搖沃倫的看法。

工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一位名叫巴里·馬歇爾的年輕人出現在沃倫面前。馬歇爾當時是珀斯皇家醫院消化科醫生,他有些偶然地到沃倫的課題組尋找機會。不過,馬歇爾最初對沃倫的工作不感興趣。但礙於情面,馬歇爾爲沃倫提供了一些胃黏膜活體樣本,並進行了相關試驗。但他驚訝地發現,沃倫堅持的觀點是正確的。由此,馬歇爾對這種不知名的細菌表現出極大興趣,並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爲了獲得這種細菌致病的證據,馬歇爾和一位名叫莫里斯的醫生,甚至自願進行人體試驗。他們在服食培養的細菌後,都發生胃炎。雖然馬歇爾很快就痊癒了,但莫里斯則費了好幾年時間才治好。接下來,沃倫和馬歇爾又用內窺鏡對100例腸胃病病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所有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胃內都有這種細菌

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其成果後,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沃倫和馬歇爾發現的這種細菌被定名爲幽門桿菌。世界各大藥廠陸續投巨資開發相關藥物,專業刊物《螺桿菌》雜誌應運而生,世界性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有關螺桿菌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

沃倫和馬歇爾成名後,很多大學和研究所邀請他們加盟。馬歇爾先是去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工作,後在1984年回到西澳大利亞大學工作。而沃倫則一直留在他成名的珀斯皇家醫院

多年以後,沃倫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這個發現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特別感謝當年妻子給他的支持和幫助。他說:“當沒人相信我的時候,她堅定地支持我。後來,這一發現被海外接受,我們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和旅行。妻子對我的支持也獲得了某種回報,因爲她喜歡旅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