齶裂

疾病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 liè

2 英文參考

cleft palate

uranoschisis

palatoschisis

eleft palate

uranocoloboma

3 概述

齶部的形成始於胚胎第47天,兩側齶突從前向後發生融合,在胚胎54天左右完成。所以齶裂的表現形式輕者僅有懸雍垂裂和軟齶裂,重者則軟硬齶均有裂開。懸雍垂裂與軟齶裂稱作不完全性齶裂,在硬齶部分,以鼻中隔作爲中線標誌,左側齶突未與鼻中隔相融合者,稱爲左側完全性齶裂;反之,稱爲右側完全性齶裂發生鼻中隔兩側的稱雙側齶裂。不完全性齶裂因多表現爲兩側齶突未能在鼻中隔後方融合,故一般無左右之分。

正常硬齶的上方與鼻中隔軟骨的前份和犁骨的後份相融合,後外側方與蝶骨的翼內板、翼鉤緊相連。齶裂患者的骨和軟組織都較正常人發育不足。其原因,一是可能在齶突形成融合過程中,由於齶突間充質組織發育不足,使得齶突瘦小有關;二是兩側齶突未能在中線相融合後,缺乏正常人的齶中縫結構,儘管目前有研究表明齶中縫並無主動生長作用,缺乏齶中縫也不影響上頜骨的正常生長,但齶中縫作爲上頜骨橫向生長後的被動性支撐結構,具有調節、協調牙弓內外側生物作用平衡功能。它的缺失,則影響到兩側齶突生物作用力的相互傳導刺激,造成牙弓內外側生物作用力的不平衡,使牙弓發生塌陷或移位。

附着於齶部的肌肉主要行使發音和吞嚥兩種功能。齶帆提肌是完成齶咽閉閤中最主要的肌肉,同時咽上縮肌的上份和齶嚥肌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對齶帆張肌在齶咽閉閤中的作用,一般國內外資料中均認爲其作用不大,而主要是參與行使擴張咽鼓管和協助完成吞嚥功能。但國內學者認爲,雖然齶帆張肌沒有直接參與提升軟齶向後上運動的功能,但卻是參與和形成齶腱膜的主要肌肉,爲齶帆提肌與齶嚥肌在軟齶的附着和運動提供了可靠的支點,故從理論上推測,該肌仍間接地參與了齶咽閉功能齶裂發生後,上述諸肌的形態發生了改變,進而導致其功能的異常。齶帆提肌發育不足。甚至僅及正常人一半的厚度,其後份肌纖維混入齶嚥肌、硬齶後緣和懸雍垂基部,中份肌纖維呈扇形分佈裂隙,前份肌纖維呈三角形肌腱附着於後鼻嵴和硬齶的後緣,或直接混入齶帆張肌腱內。肌肉走行方向變橫向排列爲前後向排列,失去了正常情況下兩側肌肉連接形成的環狀吊帶樣結構功能。突入硬齶骨性裂隙內的肌肉與齶嚥肌和齶舌肌中突入裂隙肌纖維共同形成了齶裂患者特有的所謂的裂隙肌。齶裂的嚴重程度與齶帆提肌的發育直接相關。有時,儘管是隱性齶裂,也可以伴有齶帆提肌的分佈異常及齶的前後發育不足和齶咽閉合不全

齶嚥肌和齶舌肌在結構功能上均較爲相似,二者均是起於軟齶,止於活動的舌和咽壁,是作用軟齶或舌和咽壁的帶狀肌。在齶裂中,其在齶部的附着發生異常,主要附着於硬齶後緣,甚至齶舌肌可從硬齶後緣延伸附着到骨膜表面和口腔黏膜下3~5mm,而使硬齶骨膜變得厚而緻密。故失去了對軟齶作用,僅保留有上提舌根和咽壁的作用。齶帆張肌的形態起點齶裂中雖然均屬正常,但變得較薄,僅有少部前份肌纖維附着於齶腱膜,齶腱膜變得短小,其主要部分則向後附着於軟齶裂緣。咽上縮肌的功能也較正常人有了很大改變。正常人在發音時,咽上縮肌的收縮可以使咽側壁向中線移動,輔助齶咽閉合的完成。但在齶裂中,除咽側壁有向中線移動外,咽後壁的向前運動變得非常明顯,在未修復齶裂和術後軟齶過短的患者中,有時可以看到咽後壁上有向前突起的橫嵴,又稱passavant嵴,雖然現在有研究發現它形成的位置低於齶咽閉合平面,但它至少對配帶齶咽堵塞器的患者,有輔助完成齶咽閉合的功能齶裂患者的增殖腺也參與了齶咽閉合的完成,但齶扁桃體卻無明確的作用,故行扁桃體摘除術不會影響已有的齶咽閉功能狀況,但增殖腺摘除術卻可以明顯影響到已有的齶咽閉功能

綜上所述,因齶裂發生的軟硬組織改變可以直接影響到食物攝入不良,咬錯亂,上頜骨生長發育不全,咽鼓管功能紊亂,患側鼻咽堵塞(中隔偏曲),語音異常等。簡而言之,可以影響面部除視力外所有器官功能。應行手術整復。手術時間目前尚有爭議,有條件者2對內爲宜。

4 疾病名稱

齶裂

5 英文名稱

cleft palate

6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先天性脣、面裂和齶裂

7 ICD號

Q37

8 流行病學

對脣齶裂發生率的調查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由於各調查者所用調查樣本選擇偏差,檢測偏差及回顧性錯誤等,存在着不同的資料來源、樣本大小、診斷時差、誤診、漏診、脣齶裂分類、臨牀記載的準確性、死產流產的納入與否,併發症及綜合徵的定義及其納入與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報告的脣齶裂發生率有相當大的差異。但總的來看,發生率似有上升趨勢,其原因一般認爲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隨着治療水平的提高,脣齶裂患者結婚生育子女的人數較過去增加;②治療的死亡率下降;③有畸形綜合徵的患兒的存活率較過去增加。由於脣裂伴有或不伴有齶裂與單純性齶裂存在有不同的胚胎學基礎,不同的病因流行病學特點,故應分別敘述。對近年來資料的綜合表明,脣裂伴有或不伴有齶裂發生率達到1‰~1.2‰,而齶裂發生率0.56‰~0.87‰。具體情況如下:

8.1 人種差異

在脣齶裂發生率中,黑人最低,僅爲0.2‰~0.73‰;亞洲人最高,達到1.18‰~2.128‰,其中近年我國人口中的發生率爲1.46‰~1.82‰;白種人居中,約1‰~1.29‰。而在單純齶裂發生率中,種族差異則不明顯,分別是黑人爲0.25‰~0.5‰,亞洲人0.24‰~0.625‰,白種人爲0.33‰~0.67‰。引起人種間差異的原因可能與不同種族人基因的特殊組合有所差異和各種族人生活環境因素不同有關。

8.2 性別

在脣齶裂中,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畸形程度較女性嚴重,雙側裂多於單側裂。在單純齶裂中,女性多於男性,其原因是兩性在胚胎胚突發育期中存在着發育時間上的差異,女性齶胚突的融合期一般較男性延遲一週,故女性有較男性多的機會在齶胚突融合期受到致畸因素的影響。

8.3 季節

關於脣齶裂發生的季節性的資料顯得較爲零亂,雖有較多學者報道3~5個月間脣齶裂發生率似稍多於其他時間。但也有學者報道冬季發生的脣齶裂患兒更多。同時,有資料顯示脣齶裂的多發時間與發燒和流感的暴發流行有一定的相關性。其原因大致可解釋爲:①病毒感染風疹發生有季節性,而風疹病毒感染被認爲對母體懷孕初期的胚胎是可導致發育異常的因素;對於懷孕初期母體發熱和流感治療使用的藥物同時也有可能對胚胎發育產生影響;②人體代謝以及內分泌變化有一定的季節性;③外界環境因素,如施放農藥有季節性;④食譜隨季節性的改變,人體吸收維生素存在季節性,這主要是因新鮮水果及蔬菜有一定的季節性。

8.4 發生部位

在脣齶裂的類型中,脣裂伴有齶裂者佔50%,單純齶裂佔30%,單純脣裂佔20%,單側脣齶裂多見於右側,左側與右側和雙側裂之比爲6∶3∶1,雙側齶裂又較單側齶裂脣裂者多見。

8.5 地區因素

一般認爲農村脣齶裂發生率較高,城市的發生率與農村的發生率的比例大致是1∶1.5~1∶2而且農村家族傾向者較多,其原因可能是:①農村中近親通婚率較高;②其家族久居一地,受同一環境因素的長期影響,因而環境因素模擬了某種家族遺傳作用

8.6 社會經濟狀況

有學者認爲生活較貧困的人,其後代脣齶裂發生率較高,特別是女性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條件對其未來生育情況的影響較爲重要。

8.7 父母年齡

在衆多流行病學資料中,預示一定關係的是脣裂伴有或不伴有齶裂發生率與父母的生育年齡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生育年齡在35歲以上者,生產脣齶裂機率要較25歲以下者高。從圖1雙親年齡與生產脣齶裂患兒危險度比較可看出,父母雙方年齡與脣齶裂發生有一定的聯繫。

8.8 流產

流產兒中脣齶裂發生率遠遠高於正常胎兒,有的報道流產兒中脣裂和脣齶裂齶裂發生率分別佔到21.4‰和3.1‰,且其併發畸形率也很高,佔脣裂和脣齶裂的62%。同時還發現愈是早期流產畸形發生率愈高。有資料表明,在流產胚胎第8周組內的脣裂和脣齶裂的比率是正常嬰兒的76倍。因而Bear推論有畸形嬰兒的母親在自我排除有缺陷胚胎能力上比其他母親要差,有多個畸形嬰兒的母親尤爲如此,同時還發現脣裂與脣齶裂發生與母親的流產史有關。

8.9 出生時的體重

不伴有其他畸形的脣齶裂嬰兒體重與正常嬰兒無明顯差別,伴有綜合徵畸形的脣齶裂嬰兒體重要輕於正常嬰兒

8.10 有脣齶裂綜合徵畸形

近期的資料都顯示以綜合徵形式出現的脣齶裂的比率有所增高,目前已知有300種左右的綜合徵伴有脣齶裂,特別是在齶裂綜合徵畸形發生率約爲13%~50%,脣裂伴發綜合徵畸形者僅7%~13%,脣齶裂綜合徵畸形者僅爲2%~11%。

8.11 孿生

Hay調查發現雙胞胎發生率是1/50,而發生齶裂發生率僅爲1/800,二者間無明確聯繫。

8.12 家族性

脣裂與脣齶裂中有明顯家族史的比率是齶裂的1.24~1.5倍。Burman的調查資料顯示脣齶裂有家族背景的爲28%,其中30%是脣裂或脣齶裂,17%是齶裂。然而直系親屬並不佔家族背景的主要比例。同時許多研究發現,有脣裂和脣齶裂家族史的新生患兒仍表現爲脣裂或脣齶裂,而不是齶裂相反,有齶裂家族史的新生患兒仍表現爲齶裂,而非脣裂或脣齶裂。Woolf發現,有脣裂和脣齶裂家族史的再發生率在Ⅰ級親屬中是正常人的33倍,在Ⅱ級親屬中則爲5倍於正常人。Ⅲ級親屬中有3倍於正常人羣中脣齶裂發生率。林如衡等報道調查了209例脣齶裂家系的情況,其中Ⅰ級親屬(兄弟姐妹)381人,患脣裂(±齶裂)者15例,患病率爲3.94%,Ⅱ級親屬(伯、叔、舅、姨、姑)1440人,患脣裂(±齶裂)者11例,患病率0.76%,Ⅲ級親屬(堂表兄、弟、姐、妹)2696人,患有脣裂(±齶裂)者9例,患病率爲0.33%。並進一步對其遺傳度(指多基因發病中遺傳因素所佔的比重,以百分數表示,遺傳度愈高,表示遺傳作用愈重要)測定,結果Ⅰ級親屬爲78%,Ⅱ級親屬爲78.8%,Ⅲ級親屬爲80%。

9 病因

9.1 遺傳因素

關於脣齶裂病因主要有以下3種學說:①認爲脣齶裂患者的多個基因均具有遺傳向性,當多個基因的效果疊加達到一定限度時,就會發生齶裂;②認爲個體都存在發生齶裂的閾值,閾值的大小受多個基因環境多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③認爲脣齶裂發生受單個主要基因控制。目前能爲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理論仍是多基因環境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閾值學說。

圖2顯示的是個體敏感基因環境因素在普通人羣中誘發脣齶裂的理論分佈。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每一個體對發生齶裂敏感性的大小。如果個體的易感性,超過了某一閾值界限,將會發生齶裂,圖中的陰影部分即是這一閾值的範圍。從整個人羣來講,個體能落入陰影部分的可能性遠較非陰影部分(無脣齶裂發生)小,故脣齶裂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用這理論可以解釋脣齶裂發生患者三級親屬中發生率不同,可能系在各級親屬中,對發生齶裂易感性的閾值不同所致,如圖3所示,愈是與患者血緣關係近者,其易感性愈大。

患者的性別不同,其親屬發生齶裂的閾值也不同,所以脣齶裂發生患者性別有一定關係(圖4)。

用這一理論也可以解釋在單卵孿生子中,不同時發生齶裂的現象,可能是雖然單卵雙生子有着相同的基因和懷孕環境,但仍有可能恰好二者分佈在閾值的左右兩側,而導致分別發生和不發生齶裂

但最近,在常染色體隱性和顯性或等顯性(即雜合型合子中兩等位基因都能表現爲顯性)的主要位點模型上,分析複合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時出現了分離現象。故也有研究認爲,所謂的脣齶裂基因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病因理論,也可能是一個主要基因的不完全外顯率所致。也就是說,該基因不總是在攜帶者身上完全表達。

脣裂和脣齶裂病因有所不同的是,齶裂發生,更多的是表現爲單個主要基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引起一些學者研究的關注點是轉化生長因子α與轉化生長因子β在齶胚突融合期的作用。轉化生長因子α是一種蛋白質,主要起促進新生鼠眼瞼開裂、血管生成以及骨骼鈣釋放的作用。造成轉化生長因子α的遺傳基因異常,有可能導致齶裂。轉化生長因子β具有增強轉化生長因子α的作用,能抑制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淋巴細胞血細胞的增殖,具有促上皮向間質細胞轉化的作用,同時還是一種促進細胞外基質產生的蛋白。目前已知的轉化生長因子β已達5種,其中β1、β2、β3胚胎齶胚突的融合起着重要作用,能將胚突的中線嵴上皮細胞轉化爲間質細胞,其基因的異常也可能導致齶裂發生

脣裂、脣齶裂齶裂在家庭中再次發生的危險率不同(表1),可作爲對脣齶裂患者進行遺傳諮詢時的參考。

9.2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本身的影響作用雖不像基因影響那麼明顯,但在脣齶裂發生中仍起重要作用,特別是與基因綜合作用,是引起胚突發育異常的重要原因,可疑環境因素有:

9.2.1 (1)母體內環境

母體解剖生理上有所改變,如因供血不足而出現的低氧血癥,子宮內壓力和羊水的改變。母體激素代謝產物發生紊亂時也有可能通過胎盤影響胚兒的發育。如有的學者報道女性糖尿病患者生產先天畸形兒機率是正常人羣的3倍以上。甲狀腺素缺乏的母體也易誘發生產脣齶裂,另外,在生產脣齶裂母體內曾發現有苯丙氨酸代謝異常。母體內產生的對抗胚胎組織抗體也可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9.2.2 (2)感染

病毒細菌原生動物,均可感染母體胎盤胚胎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是目前已得到證實的在人類先天畸形中起重要作用病毒。另外,流感病毒A2病毒H1與含脣齶裂先天性面部畸形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弓形蟲病感染偶爾也可導致先天畸形。調查發現生產先天性面裂患兒的母體感染寄生蟲機率是對照組的2~4倍。

9.2.3 (3)藥物

現已發現氨基蝶呤葉酸拮抗劑對人和動物的胚胎有明確的致畸作用。抗驚厥藥物(如苯妥英鈉)對人類致畸而發生齶裂,其中誘發齶裂機率大於脣裂和脣齶裂。此外尚有一些藥物在動物體內得到證實可誘發先天性脣齶裂,如抗生素中含N-羥-N-甲甘氨酸結構藥物,抗細胞有絲分裂藥物如,長春新鹼,甚至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可的松等,其中可的松有增加孕婦生產齶裂患兒的可能性。另外,國內多位學者報道,生產脣齶裂患兒的母親有在懷孕期前3個月服用如感冒沖劑、退熱止痛片等治感冒藥物的病史。

9.2.4 (4)X線

對婦女懷孕期間受X線照射後是否會較正常人羣有更高的脣齶裂發生率的研究尚無肯定性結論。但在動物實驗中證實,X線是誘發實驗動物生產脣齶裂胚胎的有效手段之一。

9.2.5 (5)吸菸與飲酒

已有研究證實,吸菸婦女生產脣裂和脣齶裂機率是正常發生率的2倍。雖然尚沒有證據證實懷孕期飲過量酒精脣裂和脣齶裂發生率增高間的必然聯繫,但確實存在相當典型的酒精胎兒綜合徵,也許這種綜合徵與脣齶裂發生有着同期的胚胎早期缺陷。在實驗中還發現對發生齶裂敏感系小鼠和非敏感小鼠注射酒精後,胚突的形態有所不同。

9.2.6 (6)維生素

母體懷孕期間服用維生素有預防或減輕脣齶裂先天畸形發生作用。如羅良等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維生素B12可有效地降低用地塞米松致畸的A/J小鼠先天齶裂發生率達40%;Briggs和Tolarova分別用維生素B6葉酸預防孕婦生產先天性脣齶裂患兒的研究證實可較對照組降低2/5~1/3。目前較爲肯定的認識是可以用維生素預防和減少約20%的脣齶裂發生。但同時也發現,大劑量維生素A又有誘發先天齶裂作用,所以母體懷孕期間,服用少量維生素A有利於胎兒發育,但劑量過大,如超過每日10.000IU,則反而有誘發齶裂的危險。

10 病機

齶裂先天發育畸形,它的形成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於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影響齶部的正常發育而造成的。齶部的正常發育胚胎髮育至第7周,球狀突和上頜突在口外發展形成鼻部上脣時,亦向口內發展,球狀突在口內由前向後生長,稱前齶突,形成前頜骨和鼻中隔。上頜突在口內,先垂直方向生長,形成左右各一齶突,稱側齶突。胚胎髮育至第8周以後,兩側的側齶突由垂直向改變爲水平向生長,先在中線與前頜骨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牙槽嵴。以後又在中線上方與鼻中隔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硬齶口腔鼻腔完全分開。胚胎第12周時,兩側的側齶突在中線融合,形成完整的軟齶口咽腔與鼻咽腔完全分開。

因此,胚胎在7~12周發育過程中,因某種因素的影響,使前齶突和側齶突的正常發育及相互融合受到阻撓,若在一側或兩側,有一部分或全部未與對側的齶突、前頜骨和上方的鼻中隔相融合,即可發生一側或兩側相應程度的牙槽裂、齶裂。在第12周時,構成軟齶和齶垂(懸雍垂)的兩側齶突,若有部分或全部不融合,即可發生相應程度的軟齶裂或齶垂裂(懸雍垂裂)。由於齶突的融合過程是由前向後逐漸進展的,因此胚胎髮育在不同時期受影響,齶部可出現由後向前不同程度的裂開畸形

齶裂致畸原因與脣裂一樣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方面,即遺傳因素和影響胚胎髮育的各種因素。

11 齶裂的臨牀表現

11.1 齶部的解剖生理特點

齶部在解剖學上分爲硬齶軟齶硬齶的主要結構骨骼,位於前部,界於鼻腔口腔之間。其主要功能是將鼻腔口腔分隔,避免食物進入鼻腔鼻腔分泌物注入口腔,藉以保持口、鼻腔清潔衛生。軟齶及其活動是發音和語言、吞嚥功能的重要解剖結構,主要由咽齶肌、舌齶肌、齶帆張肌、齶帆提肌和齶垂肌(懸雍垂肌)等5對肌組成,並且與分佈於咽側壁及咽後壁的咽上縮肌的肌纖維相連,形成一完整的肌環(圖5)。

當發音時,軟齶由鬆弛狀態變成緊張和抬高狀態,軟齶的中、後1/3部分向咽後壁、咽側壁靠攏;再由咽上縮肌活動配合,使口腔鼻腔的通道部分或全部暫時隔絕,形成“齶咽閉合”。正常發音時,隨着軟齶和咽上縮肌有節奏的運動、收縮,使氣流有控制地進入口腔,再通過舌、脣、牙等器官的配合,能發出各種語音。

11.2 齶裂解剖生理特點

齶裂患者硬齶骨骼組成上與正常人的硬齶完全相同,但在形態結構上有明顯差異:主要表現爲齶穹(隆)部裂開,存在有程度不同的裂隙,前可達切牙孔,甚者從切牙孔到達牙槽突;齶裂側的硬齶鼻中隔不相連,造成口、鼻腔相通;在體積上患側較健側小。軟齶的肌組成雖與正常人的軟齶相同,但由於軟齶有不同程度的裂開,破壞了軟齶5對肌的肌纖維軟齶中線相交織呈拱形的結構,使它們呈束狀沿裂隙邊緣由後向前附着在硬齶後緣和後鼻嵴,從而中斷了齶咽部完整的肌環(圖6)。因此,齶裂患者無法形成“齶咽閉合”,口鼻腔相通,同時也影響咽鼓管功能,導致吸吮、語音、聽力等多種功能障礙。

11.3 齶裂的臨牀分類

根據硬齶軟齶部的骨質、黏膜、肌層的裂開程度和部位,可把齶裂分成若干類型。雖然臨牀上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法,目前傾向於採用下列分類(圖7)。

(1)軟齶裂:僅軟齶裂開,有時只限於懸雍垂。不分左右,一般不伴發脣裂

(2)不完全性齶裂:亦稱部分齶裂軟齶完全裂開伴有部分硬齶裂;有時伴發單側部分(不完全)脣裂,但牙槽突常完整。本型也無左右之分。

(3)單側完全性齶裂裂隙懸雍垂至切牙孔完全裂開,並斜向外側直抵牙槽嵴,與牙槽裂相連;健側裂隙緣與鼻中隔相連;牙槽突裂有時裂隙消失僅有裂縫,有時裂隙很寬;常伴發同側脣裂

(4)雙側完全性齶裂:常與雙側脣裂同時發生裂隙在前頜骨部分,各向兩側斜裂,直達牙槽鼻中隔、前頜突及前脣部分孤立於中央。

除上述各類型外,還可以見到少數非典型的情況:如一側完全、一側不完全;懸雍垂缺失;黏膜下裂(隱裂);硬齶部分裂孔等。

另外,還有一種常用的齶裂分類法,即將其分爲Ⅰ、Ⅱ、Ⅲ度。

Ⅰ度裂:只是懸雍垂裂。

Ⅱ度裂:部分齶裂,裂開未到切牙孔;根據裂開部位又分爲淺Ⅱ度裂,僅限於軟齶;深Ⅱ度裂,包括一部分硬齶裂開(不完全性齶裂)。

Ⅲ度裂:全齶裂開,由懸雍垂到切牙區,包括牙槽突裂,常與脣裂伴發。

11.4 齶裂的臨牀特點

11.4.1 (1)吸吮功能障礙

由於患兒口、鼻相通,口腔內不能產生負壓,因此患兒無力吸吮母乳或者乳汁從鼻孔溢出,從而影響患兒的正常母乳餵養,迫使家長改爲人工餵養,這不但增加了餵養困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健康生長

11.4.2 (2)齶裂語音

這是齶裂患者所具有的另一個臨牀特點,這種語音特點是:發元音時氣流進入鼻腔,產生鼻腔共鳴,發出的元音很不響亮而帶有濃重的鼻音(過度鼻音);發輔音時,氣流從鼻腔漏出,口腔內無法形成一定強度的氣壓,從而發出的輔音很不清晰而且軟弱(鼻漏氣)。這樣的語音當然不能令人聽清楚,年齡較大的患者,由於不能進行正常的發音和講話,常以各種異常的發音替代正常發音,結果形成更難以聽懂的齶裂語音。

11.4.3 (3)口鼻腔衛生不良

由於口鼻腔直接相通,鼻內分泌物可流入口腔,造成口腔衛生不良;同時進食時,食物往往返流到鼻腔鼻咽腔,既不衛生,也易引起局部感染

11.4.4 (4)牙列錯亂

完全性齶裂往往伴發完全性脣裂牙槽裂隙較寬,脣裂修復後,患側牙槽骨向內塌陷,牙弓異常,同時,裂隙兩側牙萌出時缺乏應有的骨架支持而錯位萌出,由此而導致患者的牙列紊亂,產生錯

11.4.5 (5)聽力降低

齶裂造成的肌性損害,特別是齶帆張肌和齶帆提肌附着異常,其活動量降低,使咽鼓管開放能力較差,影響中耳氣壓平衡,易患非化膿性中耳炎。同時由於不能形成齶咽閉合,進食時吞嚥常有食物反流,易引起咽鼓管及中耳的感染,因此齶裂患兒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生率較高,部分患兒常有聽力降低。

11.4.6 (6)上頜骨發育不良

有相當數量的齶裂患者常有上頜骨發育不足,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明顯,導致反或開和麪中部凹陷畸形,其原因:①脣齶裂本身伴有先天性上頜骨發育不足,雙側脣齶裂更明顯,隨生長發育畸形加重;②齶裂手術對上頜骨發育的影響,手術年齡越小,手術損傷對上頜骨發育影響越大。從國內學者的研究資料觀察到,小年齡行齶成形術對上頜骨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爲牙弓的寬度方面,對上頜骨的前後向和高度影響不明顯。另外,國內學者還觀察到有部分脣齶裂患者的下頜發育過度,這些患者下頜角過大,頦點超前,錯,有時呈開,更加重了面中凹陷畸形。需經X線頭顱定位側位片的頭影測量加以鑑別。

12 齶裂的併發症

齶裂患者無法形成“齶咽閉合”,口鼻腔相通,同時也影響咽鼓管功能,導致吸吮、語音、聽力等多種功能障礙。

14 診斷

據病史、臨牀表現及檢查即可確診。齶裂診斷並不困難,但在少數情況下:對一些非典型性病例應予注意。如黏膜下裂(隱裂),軟齶未見到裂開,仔細觀察可見到軟齶正中線黏膜呈淺藍色,捫診時可觸及軟齶中線肌層中斷的凹陷區。有條件者可行纖維鼻咽內鏡檢測咽閉合是否完全。

15 鑑別診斷

臨牀還應與由於舌繫帶過短造成捲舌音發音不清,先天齶咽閉合不全和低智能兒童的講話不清相鑑別。

16 齶裂的治療

16.1 齶裂的治療原則

齶裂的治療原則是應採取綜合序列治療(systematic treatment)來恢復齶部的解剖形態和生理功能重建良好齶咽閉合和獲得正常語音;對面中部有塌陷畸形、牙列不齊和咬合紊亂者也應予以糾正;以改善他們的面容和恢復正常的咀嚼功能;對有鼻耳疾患的患者應及時治療,以防聽力障礙。有心理障礙患者更不應忽視對他們進行精神心理治療,從而使齶裂患者達到身心健康。爲此,治療方法外科手術以外,還需採用一些非手術治療,如正畸治療、缺牙修復、語音訓練以及心理治療等。由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治療組(team),共同會診、討論,對患者制訂治療計劃,系統地按計劃進行治療,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關於序列治療的程序,目前尚未有統一認識,許多齶裂中心採用不同的治療步驟和方法,同樣可獲得良好效果,尤其在某些治療方法和治療年齡的選擇、治療效果的評價等有不一致。目前各醫療中心在一致公認序列治療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各自所積累的經驗,制定出有所不同的序列治療程序。其治療基本程序如表2所示。

16.2 齶裂的手術治療

16.2.1 (1)手術的目的要求

齶裂手術修復是序列治療措施中的關鍵,其目的主要是:整復齶部的解剖形態;恢復齶部的生理功能重建良好的“齶咽閉合”,爲正常吸吮、吞嚥、語音、聽力等生理功能恢復創造條件。爲了達到上述目的,對於所選用的手術要求應是:封閉裂隙;將移位的組織結構復位;將分裂的肌纖維復位後準確對位縫合;減少手術創傷;要妥善保留與齶部的營養和運動有關的血管神經和肌的附着點;術後的軟齶要有適當長度、相當高度以及靈活的動度;手術方法簡便;以及確保患兒的安全。

16.2.2 (2)手術年齡

關於施行齶裂修復術最合適的手術年齡問題,目前國內外尚有爭議,其焦點是:手術後的語音效果和手術對上頜骨發育的影響。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早期進行手術,約在18個月左右手術爲宜;另一意見則認爲在兒童學齡前,即5~6歲左右施行爲好。主張早期手術的學者認爲,2歲左右是齶裂患兒開始說話時期,在此時期以前如能將齶裂修復,使齶部能及早地發揮正常功能,患兒可以比較自然地學習說話,建立正常的發音習慣;同時可獲得軟齶肌較好的發育重建良好的齶咽閉合,得到較理想的發音效果。早期手術對頜骨發育雖有一定影響,但並不是決定因素,因齶裂患者本身已具有頜骨發育不良的傾向。且在少年期可行擴弓矯治和(或)前牽引,成人後頜骨發育不足的外科矯治較齶裂語音的治療效果好。這些觀點目前已得到國內外多數學者的贊同。持另一種意見的學者認爲,雖然早期手術語音效果好,但麻醉和手術均較困難,手術危險性較大;同時,過早手術由於手術的損傷和剝離可能破壞血運,以及術後瘢痕形成等原因加重上頜骨的發育不足,使患兒成長後出現面中部凹陷畸形。故張5歲以後待上頜骨發育基本完成後再施行手術爲宜,同時也減少麻醉和手術的困難。除上述外還有些學者曾提出齶裂二期手術的方法,即早期修復軟齶裂,大年齡期修復硬齶裂,以期既有利於發音,又有利於頜骨發育。其缺點是一期手術分二期進行,手術複雜化,同時在行二期手術時,增加了手術難度,故尚未得到衆多學者的支持和患兒家長的接受。

國內學者早在60年代就開展對2歲左右的齶裂患兒施行齶裂修補術和手術前後正畸治療。經30多年臨牀觀察和近十幾年來通過對在不同年齡時接受齶形成術患者的頜骨發育狀況、齶咽閉功能以及語音效果的客觀檢測比較分析等一系列研究,結果表明,在2歲左右施行齶成形術患者,無論是齶咽閉功能或是語音效果均優於大年齡手術患者,與臨牀觀察一致。至於對上頜骨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牙弓寬度的影響,對上頜骨前後發育的影響不明顯。由此,在臨牀進一步開展了1~2歲幼兒齶裂手術,並配合手術前後的正畸治療,以減少手術對上頜骨橫向發育的影響所造成的牙畸形。此外,幼兒口腔小,手術野暴露不盡滿意,技術難度大以及幼兒全麻危險性大等原因也是主張大年齡手術原因之一。從國內學者的實踐體會,年齡小固然有其口腔小、手術野不佳的不利條件,但幼兒早期手術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是手術操作方便,齶黏骨膜瓣非常容易剝離,而且出血很少,手術野清楚,提供了手術操作的方便。同時,硬軟齶組織小,縫合針數相應減少,完成手術時間反比大年齡者快,術後反應比大年齡者小,一般不需要補液,術後當天患兒就要求流質飲食。1989年國內學者總結135例幼兒齶裂手術無一例發生術後出血嚴重併發症,傷口的癒合率與術者的技術熟練程度有關,與年齡大小無關。從國內學者的實踐證明,對具有較熟練操作技能的醫生來說,開展幼兒齶裂手術不必過多擔憂技術難度大的因素。關於手術的安全性,確實也是多數學者所注重的關鍵問題之一,儘可能確保安全是每一位手術醫生應堅持的原則。幼兒麻醉發生意外,危險性大,尤其是在口腔內手術,麻醉師無法管理呼吸道通暢等問題,不能輕易盲幹。但從國內學者的實踐來看,幼兒麻醉的危險性是相對的,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由有經驗麻醉師承擔,細緻地做好工作,手術醫師麻醉師密切配合,幼兒麻醉仍然是相對安全的。近年來國內學者以1~2歲是齶裂修復的最佳手術年齡在臨牀推廣。1993年全國第一屆脣齶裂研討會上,提出了齶裂手術在1~2歲幼兒施行的主張,得到與會代表的共識,代表們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應推廣在2歲以內修復齶裂,並儘可能開展齶裂的序列治療,不斷提高我國齶裂的治療效果。但目前在實際工作中,各單位應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選擇手術年齡。除考慮患兒的全身情況、手術方法、語音效果和上頜骨發育等因素外,更要視單位的設備條件,麻醉、手術的技術力量,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16.2.3 (3)術前準備

齶裂整復術較脣裂整復術複雜,操作較難,手術時間較長。創傷較大、失血較多:術後併發症也較嚴重,所以術前的周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對患兒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體格檢查主要包括患兒的生長發育體重營養狀況、心、肺、有無其他先天畸形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全身器質性疾患;實驗室檢查主要是胸片,血常規出血凝血時間,必要時再作針對性檢查。手術應在齶裂患兒健康狀況良好下進行,否則應推遲手術。至於胸腺肥大患兒,由於應激反應能力較差,麻醉、手術等刺激發生心跳停止等意外,建議最好推遲手術,如不推遲手術,手術前後一週需服用激素,預防意外發生口腔頜面部也應進行細緻檢查,如面部、口周及耳鼻咽喉部有炎症疾患存在時,須先予以治療;扁桃體過大可能影響手術後呼吸者,應先摘除;要保持口腔鼻腔清潔,術前先清除口腔病竈。

齶裂手術事先要作好輸血準備和術後應用抗生素藥物過敏試驗,如需要,預先還要製備好齶護板。

16.2.4 (4)麻醉選擇

齶裂整復手術均採用全身麻醉,以氣管內插管爲妥,以保證血液和口內的分泌物不流入氣管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氧氣吸入齶裂手術的氣管內插管可以經鼻插管也可以經口腔插管。經鼻插管可借鼻孔固定,又可不干擾口內的手術操作;但是對於行咽瓣轉移手術,則應採用經口腔插管,用膠布將其固定於左側口角下脣的一側,最好用縫線在口角處縫合一針加強插管的固定,以防插管移動或滑脫。幼兒喉頭黏膜脆弱,氣管內插管可能損傷喉頭氣管而引起喉頭水腫,造成嚴重併發症,故操作時應細緻、輕柔、正確。

16.2.5 (5)手術方法

早在1764年法國牙科醫師Le Monnier最先施行關閉齶裂的原始手術,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直至1861年Von Langen back提出了分離裂隙兩側黏骨膜瓣向中央靠攏,一次關閉軟硬齶裂的手術方法,被人們稱爲齶裂修補的基本術式以來也已有100多年曆史。在長期的臨牀實踐中,專家們提出了很多手術方法並不斷加以改進,以達到修復之目的。將衆多手術方法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爲兩大類手術:一大類手術方法是以封閉裂隙保持和延伸軟齶長度、恢復軟齶生理功能爲主的齶成形術(palatoplasty);另一類手術是縮小咽腔、增進齶咽閉合爲主的咽成形術(pharyngoplasty)。這兩類手術有時需共同使用,才能達到恢復齶部的解剖形態和生理功能之目的。對於大年齡患兒或成年患者,如有必要可兩類手術同時進行。幼兒患者一般只需行齶成形術,待以後有必要時再二期行咽成形術。

齶裂整復手術的基本原則是:利用裂隙鄰近的組織瓣封閉裂隙、延長軟齶,將移位組織結構復位,以恢復軟齶的生理功能;利用咽後壁組織瓣增加軟齶長度和咽側組織瓣縮小咽腔寬度,以改善齶咽閉合。常用的齶成形術有單瓣手術、多瓣手術(以兩瓣常用)、梨骨瓣手術、島狀瓣手術、逆向雙“Z”形瓣手術、提肌重建術等。咽成形術有咽後壁組織瓣手術和齶嚥肌瓣手術等。

16.2.5.1 ①齶成形術(圖8)

A.基本手術操作:不管何種手術方法,除切口不同外,其基本操作步驟大致相同。

a.體位:患兒平臥,頭後仰並放低。手術者的位置應根據手術操作方便及術者的習慣而定,一般在手術檯前端,患兒的頭頂或頭側進行手術。

b.鬆弛切口:在作切口前先在齶部用加適量腎上腺素的0.25%~0.5%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生理鹽水作局部浸潤,以減少術中出血和使剝離黏骨膜方便。切口用11號尖頭刀片從舌齶弓外側翼下頜韌帶稍內側開始繞過上頜結節的後內方至硬齶,沿牙齦緣1~2mm處向前切開黏骨膜到側切牙,應注意切口硬齶應深達齶骨骨面;慎勿傷及齶降血管神經束;也勿超越翼下頜韌帶外側,以免頰脂墊露出。

c.剖開裂隙邊緣:沿裂隙邊緣,自前方直抵懸雍垂末端,小心地將邊緣組織剖開。軟齶邊緣特別是懸雍垂部分的剖開應小心進行,刀刃必須鋒利,因這部分組織十分脆弱,極易造成撕裂。

d.剝離黏骨膜瓣:以剝離器插入鬆弛切口,向內側剝離直抵裂隙邊緣,將硬齶的黏骨膜組織與骨面分離。剝離黏骨膜瓣時,一般出血較多,可用鹽水紗布(或加入適量腎上腺素液)填塞創口,緊壓片刻即可。剝離黏骨膜組織瓣時,要求迅速準確,及時吸去血液,使手術野清晰,方便手術;並應隨時用壓迫法止血,以減少手術中的失血量。

e.撥斷翼鉤:在鬆弛切口的後端,上頜結節的後上方,捫及翼鉤位置,用剝離器撥斷或用骨鑿鑿斷翼鉤。此時,齶帆張肌便失去原有張力,兩側齶瓣組織可鬆弛地被推向中央部,以便減少軟齶在中線縫合時的張力。

f.齶前神經、齶降血管束的處理:欲得到齶瓣的向後推移,延伸軟齶的足夠長度,以及進一步消除軟硬齶交界處的張力,必須妥善處理該神經血管束。處理的方法是:黏骨膜分離後掀起,顯露兩側齶大孔,用血管分離器或牙槽刮匙從齶大孔後緣細心插入,提起血管神經束根部,小心遊離血管神經束1~2cm,以消除其對齶瓣的牽制,稱爲神經血管束遊離。

也有人將齶大孔後緣骨質鑿除,使神經血管束可向後部推移。但此種方法後推程度有限。

g.剪斷齶腱膜:在軟硬齶交界處,將黏骨膜瓣拉向外後側,顯露齶腱膜,用細長彎頭組織剪刀,沿齶骨後緣剪斷齶腱膜。可視裂隙大小需要鬆弛的程度決定切斷或不切斷鼻腔黏膜。這樣可使兩側軟齶鼻黏膜得到充分遊離,並能在中央無張力下縫合。

h.分離鼻腔側黏膜:用彎剝離器沿硬齶裂隙邊緣切口鼻側面插入,並廣泛分離,使兩側鼻腔黏膜鬆弛,能在中央縫合,以消滅鼻腔創面。分離時,應注意剝離器刃應緊貼骨面,否則易穿破鼻腔側黏膜。

另一側按照以上步驟作同樣操作。

i.縫合:兩側齶黏骨膜瓣及軟齶向中央靠攏,後推與對側組織瓣相接觸後,用0號或0~3號細絲線將兩側組織瓣分層縫合。縫合應自前向後先縫合鼻腔側黏膜,再縫合軟齶肌層,最後由後向前縫合口腔側黏膜。在硬齶區,可採用縱行褥式與鼻腔側黏膜兜底縫合加間斷縫合,使兩側黏骨膜瓣內側緣與鼻腔側緊密貼合,防止黏骨膜脫離骨面,保持齶穹(隆)的高度。

j.填塞創口:用內包裹碘仿紗條的油紗布條填塞於兩側鬆弛切口中。填塞可以防止術後出血、食物嵌塞,並減少組織張力,以利創口癒合。除翼鉤鑿斷處外,應勿過度填塞,否則可造成鬆弛切口創緣外翻。

B.單瓣術:亦稱後推或半後推術(push-back operation),適用於軟齶裂。該方法由Dorrance(1925年)首先提出,後經張滌生改進,2次手術1次完成。

其手術方法:先在一側翼下頜韌帶稍內側起,繞過上頜結節的內後方,距來齦緣約2~5mm處沿牙弓弧度作一弧形切口,至對側翼下頜韌帶稍內側爲止。然後剝離整個黏骨膜瓣。此種切口,齶前神經、齶降血管束不能切斷,只宜遊離之。如前端的弧形切口在乳尖牙部位(成人在前磨牙部位)即彎向對側,稱爲半後推切口(圖9),此類切口,由於齶瓣較小,故可將神經血管束切斷,並結紮之。

依上法撥斷翼鉤,並將齶腱膜或連同鼻側黏膜剪斷,這時整個齶黏骨膜瓣就可以向後方推移,從而達到了延長軟齶之目的。然後齶裂邊緣剖開形成創面,分層縫合軟齶。如果硬齶後緣鼻側黏膜不剪斷,可在軟齶裂隙兩側鼻側黏膜作Z形黏膜瓣交叉,以達到延長鼻側黏膜。最後將黏骨膜瓣前端與齶骨後緣的膜性組織縫合數針,以固定黏骨膜組織瓣。用碘仿紗條油紗布填塞兩側切口及齶骨組織暴露創面,敷料可用縫線(或用護板)固定之。

C.兩瓣術:又稱兩瓣後推術。該方法是在Von Langen back法的基礎上加以改良發展而來,是多瓣法中最常用的手術方法,得到關閉裂隙、後推延長軟齶長度之目的。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齶裂,特別適用於完全性齶裂及程度較嚴重的不完全性齶裂

其手術方法修復完全性齶裂時,切口從翼下頜韌帶內側繞過上頜結節後方,向內側沿牙齦緣1~2mm處向前直達裂隙邊緣並與其剖開創面相連(圖10)。修復不完全齶裂時可根據齶組織多少,切口到尖牙或側切牙處即斜向裂隙頂端使呈“M”型切口(圖11),然後剝離黏骨膜組織瓣,剖開裂隙邊緣,撥斷翼鉤,分離鼻側黏膜剪斷齶腱膜,最後縫合。單側完全性齶裂,由於健側與鼻中隔犁骨緊連,不可能在該側顯露和分離鼻腔黏膜。此時,硬齶鼻側面的關閉就不可能是兩側鼻黏膜相對縫合,而必須將健側犁骨黏膜瓣向上翻轉,使創緣與患側鼻側黏膜縫合,以封閉鼻腔側創面,稱犁骨黏膜瓣手術。

以前,犁骨黏膜瓣手術常與脣裂修補同時進行,以先整復硬齶的缺損。目前則常作爲齶裂手術關閉鼻腔創面的組成部分,很少單獨施行。犁骨黏膜瓣手術的方法是:在健側齶瓣形成後,沿裂隙邊緣的切口,用扁平剝離器直插入犁骨骨面,即可容易地將犁骨黏膜分開;再在犁骨後緣向顱底方向作斜形切口,形成梯形瓣,則犁骨黏膜瓣即可翻轉向對側接近,與對側鼻側黏膜縫合,關閉鼻腔創面(圖12);修復雙側完全性齶裂時,在犁骨上作雙“Y”形切口,剝離後形成雙側犁骨黏膜瓣與兩側裂隙鼻腔側黏膜相對縫合,關閉鼻腔側創面(圖13)。如爲單獨施行犁骨瓣手術,則需先在健側齶部與犁骨交界處切開;縫合時,患側裂隙邊緣亦需剖開並稍加分離然後將犁骨黏膜瓣插入此間隙中與患側瓣邊緣相對縫合幾針即可。

D.提肌重建手術:Braithwaite(1968年)等提出修復齶裂應恢復齶帆提肌的正常位置。手術時不僅應將軟齶肌從硬齶後緣、鼻後嵴等不正常的附着處遊離,同時應將遊離的肌纖維與口、鼻腔側黏膜分離,形成兩束蒂在後方的肌纖維束;然後將兩側肌纖維束向中央旋轉並對端、交織縫合在一起使呈拱形(呈正常的懸吊姿態)。通過手術將移位的齶帆提肌肌纖維方向重新復位在正常位置(圖14),從而進一步發揮齶帆提肌對齶咽閉合的作用。其他操作步驟與兩瓣法齶成形術基本相同。

E.軟齶逆向雙“Z”形瓣移位術:Furlow(1978年)報道通過口腔面和鼻腔面的兩個方向相反層次不一的“Z”形黏膜肌瓣交叉移位,以達到肌纖維方向復位和延長軟齶之目的。

其操作方法(圖15):剖開裂隙邊緣後在口腔黏膜面的裂隙兩側各作一個呈60°的斜形切口,形成“Z”組織瓣,蒂在前面(近硬齶)的組織切口僅切開口腔黏膜層,蒂在後方(近軟齶遊離末端)的組織切口應切斷肌層達鼻腔側黏膜。分離後,在口腔側即已形成兩個層次不一的對偶三角組織瓣。然後再在鼻腔面作兩個方向與口腔相反的斜形切口,以形成鼻腔側兩個層次不一的對偶三角組織瓣,即蒂在前面的鼻腔黏膜瓣與蒂在後面的鼻腔黏膜肌瓣。最後分別將鼻腔面和口腔面的對偶組織瓣交叉移位縫合,裂隙兩側的肌纖維方向也將隨組織瓣的移位交叉而恢復到水平位,並相對重疊近似正常。同時由於“Z”形組織瓣的交叉還達到了延長軟齶之目的。

F.島狀瓣手術:該方法由Millard(1962年)首先報道,主要用於封閉齶裂後推修復術時因剪斷齶腱膜和鼻側黏膜後在軟硬齶交界處形成的菱形創面,以防止該部位創面癒合瘢痕攣縮致軟齶繼發性縮短,影響軟齶長度。

其手術方法:按單瓣或兩瓣後推術操作形成齶部舌形骨膜瓣或兩大黏骨膜瓣剝離後,剪斷齶腱膜及鼻側黏膜,將黏骨膜瓣連同軟齶後推,即在硬齶後緣的鼻側形成一菱形創面,如單瓣法。此時將單瓣的兩側血管神經束再充分遊離後,在瓣的前端兩側各作一由前向後的斜形切口小心勿切斷血管神經束,則形成帶兩側血管神經束的雙蒂菱形島狀組織瓣。兩瓣法則在健側黏骨膜瓣的前端的外側作一由後向前的斜形切口,同樣切勿切斷血管神經束,即形成帶血管神經束的單蒂島狀組織瓣,將島狀瓣向後翻轉,使其黏膜面在鼻腔側,創面向口腔側,縫合於硬齶後緣黏膜缺損區,以達到消滅鼻腔創面之目的。該方法應與齶裂修復術同時進行,修復軟齶裂或不完全性齶裂時,硬齶部位的舌形切口應前移到切牙孔,即可利用硬齶前區的黏骨膜作島狀組織瓣,後區的黏骨膜組織可後推(圖16)。

修復完全性齶裂時,健側瓣的前端組織作島狀組織瓣後,硬齶前區的裂隙利用犁骨黏骨膜修復外,同時患側的黏骨膜瓣前端稍向健側推進(圖17),覆蓋裂隙口腔側創面。應注意,該方法不適宜在1~2歲幼兒期進行,以免手術創傷硬齶區裸露創面影響患兒的頜骨發育

G.齶一期整復術:該方法由邱蔚六首先提出。適用於齶裂伴前牙畸形的成年齶裂患者。基本術式爲同期行齶成形術,上頜前牙區分塊根尖下截骨以及齒槽裂植骨修復術。

其手術方法(圖18):首先行齶裂修復,可採用兩瓣法或Furlow逆向雙“Z”齶成形術,在齶裂修復縫合口腔骨膜前,行分塊根尖下截骨,用骨鑿由齶側向脣頰側截骨並鑿斷犁骨;必要時,於脣頰側黏膜作垂直切口骨膜下潛行分離後,通過隧道由脣頰側向齶側截骨,完全斷離後,將遊離的牙-骨段前移到預製的板上,並用牙弓夾板作單頜鋼絲結紮固定。牙槽裂植骨修復則切開裂隙邊緣後,剝離黏骨膜關閉鼻底和齶側創口,牙槽骨質缺損區植入同期採自自體松骨質;最後縫合脣頰側切口口腔骨膜層。該術式由2個手術1次完成,既省時又經濟。同時具有操作簡便、組織損傷小,無繼發性擴大咽腔等優點。

爲使手術獲得成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通過X線攝片細緻地檢查頜骨發育狀況及前牙區牙列:瞭解牙數、牙根長度及彎曲度、根間距離、是否有多生牙或埋伏牙等;同時要了解骨性齶裂牙槽裂寬度以及裂隙兩側牙的牙周情況,爲選擇最佳手術方案和手術徑路提供依據。②模型外科:在架上作外科手術,並精確測量模型手術前後的變化,從中預測術後每顆牙在三維空間中移動的方向和距離,爲手術提供參數。根據國內學者的臨牀實踐經驗,設計骨切口時,應儘量減少骨塊數。③正確製作板:在架上手術後,即刻製作板。板正確與否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爲遊離的牙-骨段移動到與板就位爲標準。④分塊根尖下截骨宜從齶側經路。由於同期作齶成形術,齶側黏骨膜剝離後,使截骨段的齶側血供阻斷,其血供則來自脣頰側,爲避免術後造成移位骨段的壞死,脫落,軟組織創口延期癒合,口鼻瘻,牙髓失活等,必須保護好脣頰側黏骨膜瓣,骨切口宜在齶側。如果必須在脣頰側設計附加切口時,應採取垂直切口分離骨膜通過隧道在根尖上4~5mm水平截骨,術中操作應輕巧,保護好脣頰側黏骨膜血管蒂,防止牙-骨段與軟組織血管蒂的分離。⑤術後固定時間須適當延長,因採用板和牙弓夾板作單頜鋼絲結紮固定,術後患者可張口,進食,容易保持口腔衛生,便於觀察、清潔齶部傷口以及按時取出填塞在齶部鬆弛切口內的碘仿紗條。由於齶裂修復術瘢痕收縮,可引起遊離骨段的回縮移位而致復發;同時,牙槽裂隙,截骨後的間隙,靠移植骨藉以連接,而周圍血供也因齶側血供阻斷而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因此,固定時間須適當延長,以3個月以上爲妥,拆除固定後缺牙應儘早作義齒修復

H.齶頜一期修復術:對尚未修復齶裂伴嚴重頜骨畸形的成年患者的矯治,邱蔚六又提出了齶頜一期整復術,基本術式爲齶裂修復,Le FortⅠ型截骨前移,與牙槽裂植骨修復同期進行。其目的是一次手術獲得近似正常關係,改善病理語音以及面容,最大限度恢復咀嚼、語言等生理功能及面部外形;同時減少手術次數,縮短療程,這將大大有利於我國現階段由於種種原因而得不到及時治療的成年齶裂患者,符合國情。經國內學者臨牀實踐,從功能和外形兩方面均獲得較滿意效果。

其手術方法齶裂修復術——採用兩瓣法的基礎上同時行Furlow逆向雙“Z”齶成形術,修復齶裂和延長軟齶長度、恢復軟齶功能,減少因上頜骨前移所造成齶咽腔擴大而影響語音效果;牙頜面畸形矯正術——根據齶裂患者上頜骨病理解剖特點,採用分塊的Le FortⅠ型截骨前移術;齒槽裂修復——同期採用髂骨骨松質行齒槽裂植骨同時使裂側鼻旁鼻底區豐滿。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圖19):①全麻(鼻插管)。②手術徑路:齶部——先行齶兩大瓣法手術,形成充分減張松弛的兩大黏骨膜瓣,顯露裂隙兩側的齶骨;脣頰側——在上頜脣頰黏膜上分別作數個垂直切口,其切口位置與數量視截骨部位及塊數而定。遠中垂直切口通常選擇在雙側第一磨牙與第二前磨牙之間,齒槽裂隙緣處黏膜上作一垂直近似H型切口,近中切口位於上頜截骨塊間的相應部位。用骨膜剝離器小心剝離後形成各切口間通連的骨膜下隧道,然後分別從裂隙切口及對側近中切口伸入骨膜剝離器,繼從梨狀孔緣內側向後將黏骨膜鼻腔前外側壁分離,轉而作鼻底黏骨膜下剝離直至齶部裂隙切口連通。③全上頜分塊截骨前移——從脣頰側垂直切口處置入薄刃平骨鑿或微型擺動骨鋸,按預測垂直和水平截骨線自梨狀孔緣向後,分別作水平骨切開至翼突上頜連接處,繼用專用彎形骨鑿從兩側磨牙區垂直切口伸入將翼上頜連接鑿斷分離,最終形成所需分塊上頜骨段並附於脣頰黏膜蒂,充分鬆動後將各骨塊前移到預製的板上就位,關係對位良好後作暫時頜間結紮,然後將自體移植髂骨塊分別嵌塞於兩側翼上頜縫分離後間隙內,以穩固並防止上頜後縮。同時,作骨塊間嵌入及骨面植骨,以矯正眶下、鼻旁凹陷畸形。骨間用不鏽鋼絲結紮或微型夾板(miniplate)固定,間應用板加牙弓夾板固定,最後齒槽裂隙用自體松質骨植入。④傷口處理——上頜前移,齶裂修復軟齶作逆向雙“Z”術延長軟齶長度,兩大黏骨膜瓣對位縫合後,遺留的硬齶前部創面,用碘仿紗條油紗布覆蓋,最後縫合齒槽裂黏膜及垂直黏膜切口。爲防止吸入窒息等併發症,24h後再作頜間結紮固定,以確保良好的咬合關係。如骨間應用微型夾板堅固固定,則可無需頜間結紮固定。

爲了使手術能獲得成功,首先術前必須進行詳細檢查並結合頭影測量、牙模型以及正頜外科計算機數字圖像處理輔助系統(computer digital image proces sing assisted system for orthog nathic surgey,CDIPASOS)分析畸形特點及程度,作出診斷,然後根據分析結果藉助CDIPASOS系統輔助治療設計、模擬手術、面像預測、爲模型外科和手術提供參數,形象地進行醫患交流,並通過模型外科試驗確定最終治療方案及手術計劃。第二,由於齶裂患者上頜骨呈分裂狀,再加上上頜骨發育不良,牙列不齊,術前未作牙列矯治,因此,上頜骨截骨前移不能以典型的Le FortⅠ型截骨術前移使關係正常,而需作分塊截骨全上頜前移,術中又同時行齶裂修復,手術較複雜,爲減少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應避免操作程序的不合理。分塊截骨時,按手術方案,應先截斷上頜前部小塊骨段,再行後部大塊骨段的截開;在分離前移各骨塊時,更要注意細心操作,應避免脣頰黏骨膜瓣撕裂損傷、與骨塊分離,確保上頜骨塊的血供,防止骨塊壞死。第三,爲了保證前移骨塊的術後穩定性,防止復發,在兩側翼上頜裂隙內及牙槽裂必須植骨,同時應行穩定可靠的骨間與頜間固定,術後應用顱頜牽引保持器維持上頜位置,防止後縮復發。經國內學者臨牀實踐,術後6個月以上隨訪觀察,上頜複發率約爲18%。由於病例數不多,尚需進一步實踐。

16.2.5.2 ②咽成形術

是指對齶咽閉合不全患者進行縮小齶咽腔、增進齶咽閉合之目的的各類手術。齶咽閉合不全者主要是齶裂術後由於軟齶長度和動度不足,咽側及咽後壁收縮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齶咽閉合,術後患者發音時仍有明顯的過度鼻音或鼻漏氣,語音含糊不清;少數患者是由於軟齶隱裂先天齶咽閉合不全

齶咽閉合不全的治療有多種手段。如戴修復體使軟齶抬高,製作語言輔助器(speech aid),人工形成齶咽閉合,以及外科手術,縮小咽腔,增進齶咽閉合等。隨外科技術的發展,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目前對齶咽閉合不全患者以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爲主。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A.咽後壁組織轉移術(圖20):此法是利用咽後壁黏膜肌瓣翻轉移植於軟齶部,達到延長軟齶長度,增進齶咽閉合,改善發音條件。該方法適用於軟齶過短或懸雍垂缺少,軟齶與咽後壁距長,軟齶活動度差,咽側壁移動度好的齶咽閉合不全患者。該方法由Rosenthal(1924年)首先提出,他在採用Langerback法進行齶裂修復時,同期在咽後壁製作一蒂在下方的舌形咽後組織瓣,瓣的前端與軟齶口腔面縫合,術後獲得較好語音效果。後經Padgett Rosaclli,Blackfield等學者的不斷改進,現已成爲最常用的咽成形術之一。

其手術主要步驟如下。

a.咽後組織瓣設計:在軟齶懸雍垂正中切開至軟齶中部或用縫線或單鉤將軟齶向前牽拉,充分顯露咽後壁。用亞甲藍液在咽後壁上劃出一舌形瓣邊界,蒂在上方,相當第一頸椎平面上方。瓣的寬度應根據齶咽閉合不全程度、咽側壁向中央移動大小以及咽後壁的寬度進行設計,一般瓣的寬度約爲咽後壁寬度的2/3。其長度以瓣的遊離端與軟齶中部或前部的鼻側面在無張力下縫合爲妥,長∶寬爲2∶1或3∶1。

b.局部浸潤麻醉:用含有1/10萬或1/20萬腎上腺素普魯卡普魯卡因利多卡因液在設計範圍於椎前筋膜淺面作浸潤注射,以便於剝離和減少出血

c.切開:先在咽後壁設計瓣的下端縫合一針作爲牽引線,按設計的舌形劃線作切口,深達椎前筋膜淺面,即切透咽後壁黏膜、咽筋膜及咽上縮肌。用彎頭細長組織剪剝離,形成咽後黏膜肌瓣,然後以適當長度剪斷瓣的下端,使瓣下端遊離並向上翻轉可達軟齶中後部鼻側面。咽後壁兩側創緣稍加分離後,將兩側組織向中央拉攏縫合於椎前筋膜上,以縮小咽後壁創面。

d.形成軟齶創面:在軟齶中後交界部位的鼻側黏膜面相應形成一蒂在懸雍垂方向的黏膜瓣,將鼻側黏膜瓣向後翻轉,使形成的創面可以接納咽後壁組織瓣的縫合。

e.縫合:將咽後壁組織瓣創面與軟齶創面緊密相結合,瓣的前端作貫穿全層褥式縫合,其餘部位作間斷縫合。

爲了使咽後壁瓣手術獲得理想效果,手術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手術指徵的選擇——咽後瓣手術的主要指徵是齶咽閉合不全。首先術前必須確診患者的發音不清是由於齶咽閉合不全所致抑或是不良發音習慣所造成。如果兩方面原因均存在時,則應先作一暫時性語言輔助器進行語音訓練,直至發音正常再決定施行咽瓣手術或者繼續使用語言輔助器。在進行語音訓練時,語言輔助器的阻塞球逐漸磨改變小,咽後瓣手術應推遲進行。據文獻報道,有10%~40%的齶咽閉合不全者,可去除語音輔助器而不需要再進行手術。其次對患者聽力功能應仔細檢查,如果聽力喪失,必然會影響咽後瓣術後的語音效果,在手術前應盡力治療,恢復其聽力。此外,對伴有嚴重上頜骨發育障礙,Ⅲ類關係,需要作上頜骨前移矯正患者,咽後瓣手術應推遲到正頜手術後1年或正頜手術的復發可能性很小時進行,否則也會影響手術效果,在術前同樣可採用暫時性語言輔助器,有助於正常發音。第二,術中應注意咽後組織瓣的寬度、長度以及蒂的位置。蒂的位置不宜過低,一般在軟齶的後上方,齶咽閉合平面上(相當第一頸椎水平),這樣,軟齶活動時,咽瓣的蒂與軟齶向後上方抬起相一致,符合軟齶的生理功能。瓣的寬度是根據閉合不全程度、咽後壁寬度及咽側壁向中央移動度來決定。由於咽後壁縱形切口,切斷了進入咽上縮肌的運動神經,形成的咽後組織瓣是靜止地將齶咽腔分成二小咽腔,行施閉合功能靠兩側咽側壁收縮。如果兩側咽側壁收縮功能小,咽後壁寬,咽後瓣設計應較寬大,否則不能起到形成良好的齶咽閉合,術後效果差。但也不能過寬,甚至超過咽後壁兩側緣,這樣會造成瓣兩側的齶咽腔口過小,甚至閉合,將會產生低鼻音或閉鼻音,睡眠時可產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窒息等併發症,切記應避免發生。瓣的長度是按齶咽腔前後距長短而定,以無張力下縫合爲宜。如瓣過短,縫合有較大張力,往往會產生癒合不良而致瓣脫落,手術失敗。瓣過長,不能起到延長軟齶長度,增進齶咽閉合之目的。綜合術中上述問題,術前必須瞭解齶咽部功能。目前較多采用X線頭顱定位側位造影片和纖維鼻咽內鏡等檢測手段,取得患者咽閉合部位、前後大小、咽後壁寬度、咽側壁移動度以及閉合不全程度,爲術中設計瓣的寬度、長短及蒂的位置提供科學依據。第三,手術方法不一致,也可影響術後遠期效果。從文獻報道和國內學者臨牀觀察到,咽後組織瓣的裸露創面的處理和瓣的遊離端與軟齶縫合有所不同,術後效果不一致。有作者報道,咽後瓣轉移軟齶鼻側面縫合後,瓣的裸露創面不消滅,癒合後瘢痕收縮使瓣變狹,如果瓣的設計寬度不足,則造成手術效果很差。從國內學者臨牀實踐中觀察到咽後瓣呈狹窄的瘢痕條索粘連於軟齶與咽後壁之間,起不到延長軟齶、縮小咽腔之目的。因此,近年來文獻介紹利用軟齶鼻側黏膜形成蒂在軟齶後端的黏膜瓣,翻轉與咽後壁創面縫合,達到消滅咽後瓣裸露創面之目的;也有學者提出將咽後黏膜肌瓣蒂部縫合形成管狀蒂以消滅創面。關於咽後瓣前端與軟齶鼻側面縫合的部位,通常在軟齶中後1/3交界處或軟齶前部,按患者同情況加以選擇,從齶咽閉合平面,多見於軟齶中後部與咽後、咽側壁相接觸,位於第一頸椎平面。因此,國內學者認爲咽後瓣的前端應縫合在軟齶的中後部鼻側面爲宜,是與齶咽閉合平面一致,能起到延長軟齶、增進齶咽閉合之作用。縫合過低(如懸雍垂根部),勢必咽後瓣在閉合平面以下,就會影響手術效果。如果軟硬齶交界處復裂、穿孔或者軟齶瘢痕僵化,無活動度,咽後瓣縫合在硬齶後緣的軟齶前部爲妥,達到既封閉洞穿,又起到延長軟齶作用

B.齶嚥肌瓣轉移術(圖21):雖然咽後壁組織瓣成形術有縮小咽腔,增進齶咽閉功能之效果,已成爲重建咽閉合的一個常用方法。但由於形成咽後壁的兩側縱形切口均切斷了進入咽上縮肌的運動神經,因此,咽後瓣是靜態地延長軟齶將齶咽腔一分爲二來達到縮小齶咽腔之目的,講話時不能進行協調運動。Orticochea(1959)提出了動力性鼻-口咽括約肌手術,即利用兩側齶嚥肌瓣轉移又不損傷運動神經,以建立一個有收縮功能的新咽腔。1970年他又報道了該術式的語音效果,以後Reichert(1974),Heller(1975),Jackson和Silverton(1977)以及Mixter(1994)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國內學者自1970年開始,採用齶嚥肌瓣成形術對部分齶裂患者進行齶成形同期和分期手術,1980年對40例手術患者進行了隨訪觀察,除1例齶嚥肌瓣裂開外,其餘均正常癒合,術後齶嚥肌有明顯的運動電位變化,與術前比較無明顯下降;77.5%(31/40)患者語音效果好。手術方法如下:

a.麻醉:根據患者年齡採用局麻或全麻(經口腔氣管內插管)。

b.齶嚥肌瓣製備:先在一側咽齶弓下端附着處縫合一針以作牽引。沿咽齶弓前外側和後內側黏膜分別作一縱行平行切口,從扁桃體窩上端至咽齶弓附着端;切口深度應達咽上縮肌淺面。用彎頭組織剪在平舌根水平橫行剪斷黏膜及齶嚥肌下端,沿咽上縮肌平面將齶嚥肌黏膜瓣整體向上分離扁桃體窩上方,則形成蒂在上方的齶嚥肌黏膜複合組織瓣。注意不能分離過高,以免損傷軟齶水平進入齶嚥肌的運動神經——咽叢。同時分離時操作應輕巧小心,在接近扁桃體端常有一根動脈從外側橫過走向內側,應結紮止血,防止術後出血。齶嚥肌瓣掀起後,用0號絲線或4號腸線將咽齶弓處創緣對位拉攏縫合,關閉創面。

c.咽後壁創面製備:在相當齶平面的咽後壁部位中央作一蒂在上方寬約1.5~2.0cm,長約1.0~1.5cm的咽後壁組織瓣,或在咽後壁中央與咽齶弓後緣切口相連作一橫切口,深度達椎前筋膜淺面。

d.齶嚥肌瓣轉移及縫合:將兩齶嚥肌瓣向中線旋轉90°,縫合時,先將兩瓣遊離端轉呈水平方向,相對褥式縫合呈黏膜肌環;然後將其向上翻轉,使其創面與咽後壁組織瓣創面相對褥式縫合固定,並將黏膜肌瓣邊緣與咽後壁創緣緊貼縫合,形成咽後壁突起呈橫嵴狀的括約肌環,如果咽後壁中央作橫切口,則將橫切口緣向上下稍加分離,翻轉,然後,將齶嚥肌環創面與咽後壁創面相貼合,肌環兩邊緣與咽後壁創緣相縫合,形成咽後壁帶狀突起呈橫嵴的括約肌環。

手術時應注意咽後壁瓣基底的位置應在齶咽閉合平面上方(相當第一頸椎上方),使形成的括約肌環平面正好與齶咽閉合平面相一致,如果咽後壁瓣位置低,在齶咽閉合時則不能形成完整的括約肌功能。齶嚥肌瓣切口不宜過高,以不超過咽柱穹隆平面,否則易損傷進入齶嚥肌的咽叢神經。兩側齶嚥肌瓣向中線旋轉對端褥式縫合後,形成的新咽腔口以1.5cm大小爲妥,過大或過小均會影響手術效果。該方法具有手術操作容易;環狀瘢痕收縮小;如手術效果不理想可再次手術矯治等優點。

關於齶嚥肌瓣的手術年齡:Orticochea主張在2歲時行沒有任何後推或延長軟齶的齶成形術,半年後可作鼻口咽括約肌手術。認爲此時齶咽閉合不全程度小,手術容易,術後語音效果好,從國內學者40例患者隨訪到10歲以下的13例中,12例發音效果好。30歲以下的成人患者17例中12例好。由此看來,手術年齡小,則效果可能更好。國內學者從齶成形術後遠期療效評價研究,觀察到小於3歲施行齶瓣後推成形術的患者80%齶咽閉功能正常。因此早期(1~2歲)行齶成形術的絕大多數患者需要再次手術,而且年齡過小,檢查不合作,難於確診齶咽閉合不全程度及發音狀況,國內學者認爲以5歲以上手術最爲合適。

手術適應證選擇:除年齡因素外,應選擇①無扁桃體炎症反覆發作史,咽側窩無粘連者,易於顯露咽齶弓,術中出血少;②咽腔橫徑寬而咽齶弓發育較好者,可借齶嚥肌瓣轉位而有效地縮小咽腔橫徑;③咽腔前後距短,軟齶運動良好者,可有效地重建良好的齶咽閉合。

16.2.6 (6)術後處理

齶裂手術後,須待患兒清醒後方可拔除氣管內插管;拔管後患兒往往有一嗜睡階段,因此回到病室或復甦室後,應仍按未清醒前護理——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脈搏體溫體位宜平臥,頭側位或頭低位,以便口內血液唾液流出,並防止嘔吐物逆行性吸入。在嗜睡時可能發生舌後墜,妨礙呼吸,可放置口腔通氣導管;必要時給氧氣。如發現患兒哭聲嘶啞,說明有喉頭水腫,應及時用激素治療並嚴密觀察呼吸。發現有呼吸困難時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防止窒息。術後高熱,應及時處理,預防高熱抽搐大腦缺氧導致意外發生

注意術後出血:手術當天唾液內帶有血水而未見有明顯滲血或出血點時,局部無需特殊處理,全身可給止血藥。如口內有血塊則應注意檢查出血點,少量滲血無明顯出血點者,局部用紗布壓迫止血。如見有明顯的出血點應縫扎止血;量多者應回手術室探查,徹底止血

③患兒完全清醒4h後,可喂少量糖水,觀察半小時,沒有嘔吐時可進流質飲食。流質飲食應維持至術後2~3周,半流質1周,1個月後可進普食

④每日應清洗口腔,鼓勵患兒飲食後多飲水,保持口腔衛生和創口清潔。嚴禁患兒大聲哭叫和手指、玩具等物納入口中,以防創口裂開。術後8~10天可抽除兩側鬆弛切口內所填塞的碘仿油紗條;創面會很快由肉芽和上皮組織所覆蓋。齶部創口縫線於術後2周拆除;如線頭感染,可提前拆除;如患兒不配合,縫線可不拆除任自行脫落。

口腔污染環境齶裂術後應常規應用抗生素3~5天,預防創口感染;如發熱不退或已發現創口感染抗生素的應用時間可適當延長。

16.2.7 (7)術後併發症

16.2.7.1 咽喉水腫

由於氣管內插管創傷和壓迫,以及手術對咽部的損傷,都可能導致咽喉水腫,造成呼吸和吞嚥困難,甚或發生窒息。其防治:根據患兒年齡選擇適宜大小的插管,防止導管對氣管壁持續性壓迫;插管動作要輕,減少創傷;手術時尤其行咽成形術時操作仔細、輕巧,止血徹底,減少對組織損傷血腫形成。術後給予適量激素,可以減輕或防止其發生,必要時應作氣管切開

16.2.7.2 出血

齶裂術後大出血並不多見,但在幼兒患者,雖有小量出血,亦能引起嚴重後果,故術後應嚴密觀察是否有出血現象。術後的早期出血原發性出血)多由於術中止血不全。出血部位可來自斷裂的齶降血管、鼻齶動脈、黏骨膜瓣的創緣,以及鼻腔暴露的創面。術後較晚期的出血繼發性出血)常由於創口感染所引起。

如發現出血,先要查明準確部位和出血的原因。如爲滲血,可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止血粉止血海綿,或用浸有腎上腺素的小紗布作局部填塞和壓迫止血。如出血鼻腔側創面,可滴入1%麻黃鹼麻黃素溶液數滴,或以浸有麻黃鹼液的紗條填塞和壓迫止血。發現有明顯的出血點時,應及時縫扎止血。如查明爲由於凝血因素障礙而引起的出血,應輸鮮血,並給予相應的止血劑,如維生素K11或K3酚磺乙胺止血敏)等。

16.2.7.3 感染

齶裂術後嚴重感染極少見,偶有侷限性感染,可由於創緣縫合過密或縫線過粗,影響創緣血供以及線頭反應發生創口部分或全層裂開而穿孔。嚴重感染者可見於患兒抵抗力差,手術操作粗暴,對組織損傷太大等原因。爲此術前必須對患兒全面檢查,在健康狀況良好下方可手術,術中對組織損傷小,創緣縫合不宜過密,縫線以0號或3-0號線爲宜,術後注意口腔衛生,鼓勵患兒飲食後喝水,防止食物殘留創緣,常規用抗生素3~5天。

16.2.7.4 ④呼吸道不暢

鼻腔通氣不暢或睡眠時打鼾、屏氣而突然驚醒,甚至呼吸困難。此類現象,多發生在咽後壁瓣成形術或齶嚥肌瓣成形術後,由於局部組織腫脹引起,可隨組織腫脹消退而呼吸逐漸恢復正常。如果由於咽後壁組織瓣過寬,傷口癒合後,整個咽後壁與軟齶粘連,兩咽側孔消失或齶嚥肌瓣後新形成的咽腔孔過小而導致鼻腔通氣,平時只能口呼吸,睡眠時嚴重打鼾,頻繁突然驚醒,屏氣或呼吸暫停等症狀。因此,作咽成形術時,咽後瓣大小設計適當非常重要,齶嚥肌轉位後形成新咽腔口不宜過小,這樣就可避免發生永久性鼻腔通氣,如一旦發生,需再次手術矯治。

16.2.7.5 ⑤創口裂開或穿孔

齶裂術後創口可能發生裂開或穿孔,常位於硬軟齶交界及懸雍垂處,也可能發生硬齶部位;也有極少數情況是創口全部裂開。其原因常是由兩側黏骨膜瓣鬆解不夠,尤其在軟齶部因血管神經束遊離不足,或翼鉤未鑿斷,齶帆張肌未鬆弛等,阻礙了組織瓣向中線靠攏,而使縫合張力過大;又因吞嚥動作使軟齶不斷活動,加之硬軟齶組織菲薄,鼻腔側創面裸露,極易遭感染等原因,導致軟硬齶交界處創口復裂或穿孔。在懸雍垂處創口裂開常由於術中組織撕裂或縫合不良等原因造成。

較小的術後穿孔,常可隨創口癒合而自行縮小閉合齶裂術後穿孔不論大小,都不要急於立即再次手術縫合,因組織脆弱血供不良,縫合後常會再次裂開,以手術後6個月到1年行二期手術爲好。

硬齶中部穿孔的修補方法是先切除瘻孔周圍瘢痕組織,形成新鮮創面;然後在瘻孔兩側靠近牙槽突內側,各作一鬆弛張口,將所形成的黏骨膜瓣向中線推移拉攏縫合,兩側鬆弛切口處所遺留的創面,用碘仿紗條填塞(圖22)。

位於一側較小的穿孔,可用局部黏骨膜轉移修復之。爲行雙層修復,可利用瘻孔邊緣爲蒂的向鼻側翻轉的黏膜瓣作爲鼻腔面襯裏(圖23)。

位於硬軟齶交界處的穿孔,可按不完全齶裂修復法作“M”形切口,形成兩個黏骨膜瓣,再將瘻孔周圍近邊緣處的瘢痕組織切除,將兩側黏骨膜瓣向中線處移動縫合,並用碘仿紗條填塞所遺留的創面。

對於有較大的穿孔或幾乎全部裂開的病例,常需要按齶成形術方法重新整復。

16.3 齶裂術後齶咽閉功能的評定

齶裂所有的手術方法旨在建立齶咽閉合。術後齶咽功能的評定是評價手術是否成功的標誌;同時,又可爲患者進一步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從而使齶裂患者得到最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齶裂治療小組對齶裂患者術後應採用綜合方法,定期地評定齶咽閉功能

16.3.1 (1)正常的齶咽閉功能

正常發音時軟齶與咽壁的收縮使氣流與聲能分流至口、鼻腔。發鼻輔音時(如m、n),齶咽腔開放,使氣聲能進入鼻腔發生鼻腔共鳴;而發口音時(元音和除鼻輔音外的輔音),軟齶與咽壁分隔口、鼻腔使氣流和聲能進入口腔,再由舌、脣、牙等口腔器官的配合,發出各種清晰的語音。在講話時,軟齶與咽壁必須快速活動,開放和關閉鼻咽通道,以發出鼻輔音及口音。具有這種迅速開閉齶咽腔的能力才使語音具有正常的口鼻音特徵,關於齶咽閉合機制的認識,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可能爲括約肌式關閉機制,但缺乏客觀檢測方法證實。直至1973年Skomick等根據X線熒光電視方法證實了這一機制,並提出由軟齶向後向上活動和在鼻咽腔水平咽上縮肌的收縮使兩側咽側壁及咽後壁向咽腔中央運動,形成齶咽閉合。由於個體間參與齶咽閉活動的肌收縮運動程度不一構成了不同的閉合類型(圖24),即冠狀——閉合時以軟齶活動爲主的前後經收縮閉合,而咽後壁沒有明顯移動。半環狀——軟齶和咽側壁移動程度基本相等,無明顯咽後壁運動。環狀——軟齶、咽側壁和咽後壁同時移動,完成閉合運動,閉合呈圓點狀。矢狀——咽側壁明顯向中線移動,而軟齶活動減弱,主要以左右向收縮閉合。以後又有其他學者報道齶咽閉合運動不同類型的比例。1985年國內學者採用鼻咽纖維內鏡(NPF)對170名正常人齶咽閉合運動進行檢測,其結果同樣證實了齶咽閉合爲括約式關閉機制,並且存在4種不同的閉合類型,類型的分佈比例與國外學者報道有較大差異,其原因可能由於種族、語言不一、研究對象在年齡和性別結構上有差異等,有待進一步探討。同時國內學者也發現發元音時,有一定比例的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齶咽閉合不全,/a/音閉合不全發生率最高,達52.29%;/i:/、/u:/發生率較低,分別爲7.06%和5.29%。國外學者也曾報道過正常人在發單個元音時存在齶咽閉合不全。由此可見,正常人發音正常而存在的齶咽閉合不全應屬生理性。因此有必要對正常人羣中存在的齶咽閉合不全進行定量分析,以建立正常人生理性齶咽閉合不全的參數,有助於檢測齶裂術後齶咽閉合不全,區分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的,從而評價齶成形術成功與否。爲此,國內學者研製了齶咽閉功能檢測圖像分析系統,對齶咽閉功能進行定量分析。爲排除個體間差異,以個體齶咽腔動靜態面積比計算出閉合不全率(即,結果元音/a/的閉合不全率範圍爲2.23~38.29,/i/和/u:/的不全率較低,分別爲4.11~17.73,4.36~15.58。綜上研究結果,國內學者提出以VPI發生率較低且程度較小的元音/i/和/u/作爲檢測音素。其生理閉合不全率由於樣本數不夠大,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

16.3.2 (2)齶裂術後齶咽閉功能異常

齶咽閉合不全齶裂修復後最常出現的現象,據報道齶成形術後定性分析有25%~38%的患者存在齶咽閉合不全,主要是由於齶成形術時沒有足夠後推軟齶延長其長度,術後軟齶過短鼻咽腔過深或手術損傷,術後軟齶瘢痕軟齶活動差或咽側壁向中線移動差等原因,造成齶咽閉合不全。這也是判斷手術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另一種齶咽功能障礙是齶咽腔阻塞,發鼻輔音時,齶咽腔不能完全開放,導致過低鼻音,嚴重者則出現閉鼻音,其原因與手術有關的主要是咽成形術時咽後壁組織瓣過寬或齶嚥肌瓣轉位形成新齶咽腔口過小等。因此,正確地評價齶裂術後患者的齶咽閉功能,才能予以最適當的最有效的治療。檢測咽閉功能檢測方法大致分爲3類:①感性評定——語音聽力測定等;②解剖上評價——齶咽部結構;③生理學上評價——齶咽部功能等。因此對齶咽閉功能完整的評價應包括上述3個方面。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語音評定:應由一定資歷的語言病理學家對語音的齶咽閉功能作出必要的評價,包括標準化語音(發音)測試,和判斷是否存在齶咽閉合不全導致的異常音聲。

直觀檢查法:首先檢查患者術後齶部及齶咽腔解剖形態,是否有復裂或口鼻腔瘻,軟齶是否過短或過度瘢痕,齶咽腔是否過大等,然後患者發[a]音,醫師直觀軟齶活動以及軟齶上抬後與咽後壁間的距離,兩側咽側壁向中央移動是否明顯等,通過直觀提示齶咽閉合的大概情況。該方法最簡單、方便,但不能判斷功能恢復程度。

③氣流測定:在發音時,檢查鼻氣流量來顯示是否有鼻漏氣及其程度,從而說明齶咽閉功能狀況。檢測方法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法:是最簡單的提示齶咽閉合不全方法。採用一塊鍍鉻的反射板放在鼻孔下方,請患者發爆破者,如有鼻漏氣則在光亮的反射板面上有氣霧顯示;氣霧範圍的大小可說明漏氣的程度和提示齶咽閉合狀態。定量法:60年代Warren教授等應用空氣動力學即氣壓氣流測定技術,來檢測齶咽閉合不全的存在與程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原理爲在發音時分別測定口鼻腔氣壓,算出口鼻腔壓力之差,同時測定鼻腔氣流量,將上述數據代入流體動力方程式,可得出齶咽口的面積大小,並且以空氣動力學和聲學相結合的方法檢測齶咽閉合不全的研究。他提出齶咽口在0.1~0.19cm2範圍不影響發音,大於0.19cm2則明確論斷爲齶咽閉合不全。由於氣流測定法只能間接檢測咽閉功能,無法直視其動態變化,又鑑於定量法儀器價格昂貴,操作較複雜,一目前尚難以推廣。

X線鼻咽側位造影攝片:本法可作靜態和動態比較檢測。拍片前鼻孔內注入約2ml鋇造影劑,使軟齶鼻腔面及咽後壁表面有造影劑分佈。應用頭顱固定裝置拍攝頭顱側位片,在靜止位和發[i]音時各拍攝一張,作靜態和動態分析,用以觀察靜止時軟齶長度,動態時軟齶向後上方的移動度,齶咽閉合部位以及前後向齶咽閉合的程度。夏炯(1991)等研製了鼻咽腔鋇造影劑X線定位片分析軟件,應用該軟件X線片輸入電腦後,在屏幕上採用人機交互描繪,自動定位、分析計算,可測得齶咽矢狀收縮不全率,軟齶抬高的角度、可能達到的閉合條件、發音位與靜止位軟齶長度比、軟齶伸長度、軟齶大活動度、舌齶距離以及舌、咽後壁距離等多項指標數據,從矢狀面對齶咽閉合不全程度、閉合部位和軟齶功能有了數據化的比較確切的判斷

鼻咽纖維內鏡:自60年代後期鼻咽纖維內鏡問世後,齶咽閉合呈括約肌式關閉式機制才被客觀地證實,並提出了4種不同的閉合類型,對齶咽閉合運動有了新的認識。該儀器是將一根直徑爲3~5mm的纖維導光鏡從鼻孔插入,通過鼻道鼻咽腔,從鼻咽腔上方可直視觀察齶咽閉合的動態變化,包括閉合類型、軟齶、咽側及咽後的活動度,以及閉合不全的程度等。本法不受吞嚥、發音等各種動作的影響,並可匹配照相機或錄像機,隨時可行照相或錄像,以便重複和連續觀察。隨着該儀器的推廣應用,從定性描述齶咽閉合的狀態到近年來以定量法來評價齶咽閉功能及參與閉合的四壁活動度。較早開展定量分析是在80年代初,Sinclair,Karnell等學者先後報道了應用鼻咽纖維內鏡對齶咽腔各壁的運動進行定級來定量分析咽閉功能以及其方法重複性和可靠性研究。以後其他學者相繼有報道,用比例測量鼻咽鏡圖像四壁活動度及齶咽間隙作比例定量分析。國內學者自1986年引進鼻咽纖維內鏡,經10年的應用和研究以1988年應用計算機圖像分析,建立鼻咽纖維內鏡圖像定量分析法,即在發音時齶咽閉合不全面積與靜止位齶咽口面積之比作百分率計算,得出每一個體的齶咽閉合不全率來反映齶咽閉功能。隨着電腦日新月異的發展,國內學者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建立圖像分析軟件包,將圖像在直接輸入電腦及屏幕顯示,通過人機交互邊界跟蹤,自動分析、處理、計算,在3min內就可獲得被檢測者的齶咽閉合不全率、齶咽閉合收縮不全率、齶咽冠狀收縮率、齶咽矢狀收縮率、軟齶活動度、各側咽壁活動度以及咽後壁活動度等多項指標的測量結果並列表打印。同時,靜態和動態的齶咽口圖像由視頻打印機打出,能形象客觀地全面瞭解被檢測者的齶咽閉功能,爲評價齶咽閉合不全程度和制訂進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經臨牀應用,實用性強。但由於纖維導光鏡從鼻道插入,必須要患者密切配合,年齡過小難於配合的患者不適用;同時要求操作者技術熟練,纖維導光鏡插入深度以清晰可見齶咽口四壁爲妥,並要求保持位置不變動,否則影響結果。採用該方法無法瞭解齶咽閉合平面,需要與其他檢測法互補。鑑於該儀器較昂貴,目前國內尚難廣泛應用。

⑥鼻音計(nasometer):是一種評價齶咽功能的聲學裝置,其原理是以聲學方法測量鼻腔相通程度的大小導致鼻共鳴(聲能發生的變化,間接地定量分析咽閉功能檢查患者戴一特殊頭帽,上面連着口、鼻腔話筒,口、鼻腔分隔,發音時(朗讀一段標準聲學結構文字)分別收集口、鼻腔聲能,通過電子聲音轉換器的濾波和數字化,即時地反映鼻腔與口、鼻腔聲能比,再以百分率計算,則所得鼻音化率,從而反映出發音時鼻腔聲能所佔比例。齶咽閉合不全患兒在發口音時,鼻腔共鳴,聲能過大,鼻音化率則比正常人高。反之,齶咽阻塞患兒在發鼻輔音時,鼻腔聲能不足,鼻音化率比正常人低。因此,應用鼻音計在獲得正常人朗讀標準句的鼻音化率的正常參數後,能診斷齶咽閉功能以及在治療中起生物反饋作用,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較新的檢測方法

此外,還可採用多方位X線攝片或多維電視熒光鏡等手段檢測咽閉功能

齶裂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