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zhàng

2 英文參考

hemorrhagic distens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血脹爲病證名[1]。爲鼓脹之一[1]。因瘀血停滯所致鼓脹。《世醫得效方·脹滿》:“煩躁嗽水,迷忽驚狂,痛悶喘息,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脹。”《醫鈔類編·脹病門》:“血脹,瘀蓄死血作脹。”《張氏醫通·鼓脹》:“蓄血成脹,腹上青紫筋見,或手足有紅縷赤痕,小水利、大便黑。金匱下瘀血湯,不應,抵當丸水蛭,加樗雞做丸,空腹日進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後服,輕則散血消脹湯。”《雜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有因血熱而脹者。必喘躁,虛汗,肢厥,溲赤,屎黑而脹。宜人蔘芎歸湯。”

參見鼓脹

鼓脹爲病證名[2]。爲腹皮繃急如鼓,中滿膨脹疾患的統稱[2]。《黃帝內經靈樞·水脹》:“鼓脹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爲鼓脹。”後世文獻,鼓、臌相通,鼓脹亦作臌脹[2]。《醫林繩墨》卷五:“臌脹者,如鼓之形,外堅中空,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脹,脾肺之大病也。”鼓脹亦泛稱蠱脹[2]。《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水腫臌脹》:“許學士雲,臍腹四肢悉腫者爲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爲蠱……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謂之蠱脹。”

此病由情志鬱結,飲食不節,嗜酒過度,或蟲積日久,肝脾受損,氣滯血瘀,水溼不行所致[2]。亦有由癥瘕積塊發展而成[2]。因病因證候不同,有氣鼓血鼓水鼓蟲鼓、食鼓等區分[2]

治療宜健脾滲溼、化瘀通絡、理氣逐水、益腎養肝等法[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